香山记丨消失70年的端午点火把传统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海外传播中心 发布:2024-06-15

△今年端午节,中山南朗东桠村恢复了“嗞”火把传统
上一次“嗞”火把,已经是七十多年前的事
[点击视频↑↑] 

【端午“嗞”火把】

东桠村位于中山南朗的西北部,始建于明代初年,郑、麦、温三姓人先后迁入居住而形成的闽语村落。因村庄建在小隐涌上游分叉处的东面,故取名东桠。

在河网纵横的中山,一讲到端午节,马上就会联想到扒龙舟,但在东桠村,端午节当天的活动偏偏与火有关,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嗞”火把。


丨88岁的郑计文(右一)十多岁时参加过“嗞”火把,今年端午节,村里重新开启“嗞”火把节庆,由郑计文点火。

东桠村的“嗞”火把历史久远,却也无从追溯起源,习俗很可能来自他们的福建祖先。上一次的“嗞”火把活动竟是七十多年前的1951年。目前亲历过当年“嗞”火把的两位村民,88岁的郑计文,89岁的麦洪荣,分别忆述当年的热闹场景——

“嗞”火把是年轻人的活动,在晚上举行,拿火把的一方向拿棍的一方进攻,即拿火把“嗞”对方,拿棍的一方反击以棍挡身并尽量把对方打下一旁的池塘里,反之,以拿火把一方赢。可以想象游戏相当热烈刺激,郑计文当年只有十多岁,拿过火把“嗞”对手,也曾被对手打下塘去,却也非常快乐。

村民飞姐没见过“嗞”火把,但她已过世的父亲以前经常说起“嗞”火把的事,她表示父亲非常怀念这项活动,不希望后人忘却。郑计文与麦洪荣纷纷称赞飞姐父亲当年是一名“嗞”火把高手,由于有武术功底,没有人可以拿火把接近他,反被他统统打下塘。飞姐说起父亲是一名“半唐番”,即混血儿,祖父当年出洋谋生到达南美的厄瓜多尔,娶了一名当地女子,生下飞姐父亲。飞姐父亲8岁回到东桠生活,未曾离开,直到93岁去世。


丨端午节晚上7时,东桠村武侯庙前启动“嗞”火把节庆

郑计文说,当年端午节“嗞”火把除了这项刺激的功夫比试,还会抬菩萨,举火把过田,一路燃点炮竹,经过的田畴就不会有虫。传统认为,端午时节“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出没,看来在此时节生火烟熏五毒、驱秽气,古老形式背后自有大道理。

除此以外,举火把的巡游队伍还会到每家每户祈福,郑计文回忆说,端午“嗞”火把是个相当隆重的节,邻村也会举行相同的活动,一年一度,直至1951年止。

近年,村人心心念念,什么时候能再现从前“嗞”火把的热闹境况。于是,村里热心人筹划在今年端午开展这项传统活动,先保留火把巡游环节,以武侯庙为起点,晚上7时进行点火和敬拜仪式,燃放烟花炮竹后,三四百位村民男女老幼,一人举一支火把组成长长的队伍沿村巡游。


丨三四百位村民举火把巡游,延续该村的端午节传统

夜色初上,空中已有星月相辉,东桠一条长长的火龙正徐徐游弋,在夜色中发出通红闪烁的光芒。所到之处,秽气消除,平安康泰。

统筹策划:阿占 舒饭 孙俊军
视频编导:舒饭丨采写:詹琪琳
摄制:孙俊军 实习生 汪羽涵
翻译:廖薇 实习生 莫唯丨设计:陈思理
出品:中山日报社·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


编辑 詹琪琳 二审 廖薇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乐动力丨说到民乐,他们的眼里都有光
推荐 15007人浏览   202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