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粤剧的发展在岭南大地风生水起,《白蛇传·情》《谯国夫人》《南越宫词》等剧目大获成功,更是形成了这个独特剧种“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局面。“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近日笔者趁珠海艺术节看了珠海粤剧团推出的《一生钟情·粤思明》,深为珠海打造本土粤剧明星而不遗余力所感动;看完中山市香山粤剧团的新编粤剧《白门柳· 董小宛》,同样叫我惊喜连连。中山文化工作者默默耕耘,埋头苦干,他们真正地做到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五年磨一剑,《白门柳· 董小宛》之所以大获各界人士赞赏,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人物叙事的选取角度新颖、独特。不同的艺术作品,其侧重点不一样。一部剧,选取角度相当重要,切入点选得好、选得巧、选得准,是其成功的关键。刘斯奋先生的名著《白门柳》是一口任由各方人士来淘的古井,130万字的优秀原著文本为各位改编者提供了丰厚的源泉。因此,其改编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正所谓各花入各眼,电视剧、汉剧、话剧等各种类型都曾对其操刀,并都掷地有声非同凡响。但到目前为止,改编选取角度大都还是按照原著钱谦益、柳如是这条主线来进行。事实上,抓住了钱与柳这条主线,戏剧的冲突更凸显,人物更易塑造,改编起来相对容易。《白门柳·董小宛》的主创团队非常聪明,因为他们知道,强调视角是创作历史剧的关键所在,重走老路味同嚼蜡,很难再创新意,更别谈超越。因此,该剧要想取得成功,只能改弦更张,另辟蹊径,更要迎难而上。于是,董小宛和冒襄这对伉俪在乱世中的悲欢离合便成为了主创们的突破口。他们选取的切入点很巧妙,董小宛和冒襄两个人物既是原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暗合了粤曲擅长才子佳人的套路。他们深深地明白,该剧改编仅停留在爱情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作品的思想性才是改编此剧的价值所在。正因此,该剧坚持保留了原作“秦楼楚馆,尽展歌舞繁华;血雨腥风,难灭大义慷慨”的主旨精髓。改编角度之选取是既不按套路出牌,但又在情理之中。
二是结构完整、叙事流畅、节奏紧凑,起承转合符合传统戏曲之规律。简约古典的舞台场景,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两个多小时的演出,让观众仿佛经历了一番风起云涌的历史巨变,亲睹了一场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起,承,转,合……整个故事情节跌宕,环环相扣,各个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且篇幅布局合理,节奏明快不拖沓,让观众赏心悦目。
三是人物鲜活丰满,细节设计巧妙。董小宛,观众对其不甚了解,大多知道“秦淮八艳”是她仅有的一枚标签,却不知她也是一位具有风骨气节的才女。本剧主创在讲述董小宛与冒襄爱情故事的同时,重点讲了董小宛与命运的顽强抗争和对清平时世的深切向往,彰显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气节。一部剧归根到底还是要有剧本的底蕴来作支撑,情节和精神两者必须兼顾,在《白门柳》这部优秀的原著文本保障下,香山粤剧团的改编才有了成功的可能。此外,说到人物鲜活,可以从细节看出来。前两场戏里,董小宛有许多“望君”“盼君”的戏份,她当时对冒襄的爱是“低到尘埃里”的;逃难路上,她看到清兵害怕得瑟瑟发抖,当官兵给冒襄强行剃头时,她竟然不顾自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毅然向前与之抗争,这时候她对冒襄的爱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装疯”这段戏,更是扣人心弦,是武戏,也是抒情,这段疯戏,刚烈中带着凄婉,这时董小宛的爱里透露着无奈与无力。这些小小的设计,无不展示着主创者精微的创造力,他们把简约的故事让位于文学艺术的呈现,而且丝毫不妨碍感情的真挚,直至把人物立起来,立得住,立得好。
四是合理的创新与守正。本场演出的创新表现在唱腔、舞美、灯光、服装、化妆,以及表演的形式上,都有突破。但从粤曲传统的意义上来讲又不显得突兀,该程式化还是程式化,加入的新元素显得和谐又和美,通过观众喜闻乐见的爱情故事来述说家国情怀,这是本次主创最大的智慧。此外,舞美极简。一幅水墨风格的画面当背景,再加上几树古朴的梅花,虚实相间,美不胜收,构成了适合中国古典审美的图景。加强了古典中国元素的运用,意象深远。一张古琴的流失、摔落与典藏,《梅花赋》的二次响起,这是对中国古典“回旋曲”的运用,前后呼应,既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又装饰营造了古朴典雅的氛围,大大提升了整出戏剧的艺术审美格调。古琴声起,时空悠远绵长,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黄;古琴声落,悲凉满地,那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里,董小宛和冒襄远离喧嚣尘世,依偎相拥……改编自《白门柳》的作品,结尾有很多种,悲情的、皆大欢喜的,不是太过简单就是画蛇添足,我还是更喜欢《白门柳· 董小宛》里的结局,与很多文艺作品的结尾一样,那个简单而有力的拥抱显得温暖又安慰!就像电影《芳华》里男女主人公偎依在老车站的长椅上那经典的一幕,才是人间有味是清欢啊!
戏曲的创新不能仅仅是猎奇,这样往往会剑走偏锋。就《白门柳· 董小宛》创新这一点来说,算是旧瓶装新酒,中规中矩,处理好了创新与守正的问题。主创者在形式上跳出了粤曲的传统模式,将粤曲的魂魄植入到声光电、服化道里面,使这些服务手段的血液里流淌着粤曲的因子,充满了粤曲的韵律和气质,以一种无形渗透的方式体现了现代粤曲的精髓。
此外,笔者认为,该剧在人物的塑造、人物的对比、核心唱段的表演以及演出的熟悉度上,还有可提升的空间。毕竟万事开头难,一切都还在探索改变之中。最后感谢该剧主创团队的精益求精、锐意进取,为大众创作了如此精彩的一部粤剧。希望通过不断的打磨,《白门柳· 董小宛》会成为中山的一个文艺精品和香山粤剧团的一部保留剧目。我也相信,它一定会是一部经典!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黄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