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去
饶平红山是汫洲与海山两岛自然围起的内海,是天然的避风港。这里是渔乡海滨人的“航标灯”,是渔船休息与出海的交点,也是生活中换鱼易货的海市。若平时渔船一起聚结于此,除非是台风天回港避风,或是农历七月半当天传统休息,其余它时都难得齐聚,现在却增加休渔时节的聚集。开海当天,风平浪静,蔚蓝的海面停着一艘艘装备完整的渔船,经过三个半月的休整,为了丰收的希望,憋着一口气,只听一声令下,着力而动。
出海去!
此等波澜壮阔的场面,一直向外海延伸,百舸争流、万帆竞发,气势磅礴。参加出海捕鱼的同学,专门在船上用手机拍视频传给我,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一艘艘渔船乘风破浪、浩浩荡荡向前奔驰,浪撞船头,碎珠飞溅;风卷红旗,扑扑飘响,大有下海缚苍龙之气势。
在我的记忆之中,出海从来没有像休渔后开海这般隆重。小时渔队的渔汛期捕捞,每到 六七 月,镇渔队的机帆集中出海捕捞,基本是陆续出海,而且有些是夜间出发,难得这样集中,并且那时船只也不多,所以便没有此等的壮观。20世纪80年代,家乡盛行一种新的海中作业,那就是挖虫习。虫习是海中贝壳类死后沉积于海里千万年的贝壳,虫习经煅烧后加工便是我们建房的贝灰。那时国家经济开始繁荣,到处都在大建设,贝灰需求极大,因此家乡催生了到海里挖虫习这新作业。借此良机,家乡人造了多艘挖虫习船。相比于以前捕鱼的小舢板小机轮,挖虫习船像庞然大物,若一起聚靠于红山避风港,那是多么壮观热闹,如果台风过后,天气放晴,众渔船、虫习船一起出海,大小相夹,有扬帆有机轮,你追我赶,也是非常激动人心、令人兴奋欢欣。
出海去!因为年少多梦想,年轻的文学梦让我也投入到生活的现实中去体验。从没坐船出外海的 10 多岁的我,跟着虫习船出发到一个叫“流路底”的外海挖虫习作业。一般少坐船的人出外海,经浪摇船晃,马上就会晕船。晕船比晕车反应还严重,在一望无际的大海,看不到归处,人在水上晃,心在浪上漂,而且,船既出海,不满载不归航,所以若晕船,等待之中,何等悲观绝望。很庆幸第一次坐船出外海的我并没有晕船,大家照顾我,不让我参加工作。我行走在大家的热火朝天中,观察着船工的奔放恣意里,回家后,我写了诗歌《年轻的挖船工》及散文诗《滨海之歌》发表在《汕头日报》与《潮汕乡讯》上。
家乡临海,踏出乡门便是大海,虽说是大海,却围于众岛屿天然屏障之内,所以称内海。乡人在内海讨掠,从来不说是出海,而是说“落海”或“讨海”,这仅是下海讨掠之意,虽一字之差,却相差甚远。内海虽水阔万亩,水深百丈,但毕竟波平浪静,一目了然。乡人于海中讨生活,耕海劳作,早出晚归,若闲庭信步,安然逸致。
若家乡人说出海去,走的便是”行船走马三分命”的外海。为了生活,不得不体验着“身如海中一粟”的感觉,不得不出去迎风搏浪绝里求生,既有征服大海的信心,又与大海和谐相处,平衡相交。随着现代造船技术的发展,人们造更庞大更完善的船只,走向更远的地方。
开拓更深的海域,出海去!
出海是很多人的梦想,很多人的一生并未体验到真正的大海。岸边望海与海边玩水,那只是晃荡在海中女神裙摆的轻风,就像电视里观泰山爬华山,那样的休闲自在云淡风轻。有内地朋友到来,我带他们到内海的渔排及汛洲岛玩,小机轮穿行在水里,他们便狂欢呼叫,说此生荣幸,终于有此机会乘船出海了,同时也感叹大海的波澜壮阔。我笑了,心里默想,此虽非真正出海,但也是他们此生的一种认识与跨越。
人的一生,需要不断突破自我。出海去!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题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