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总要老了才开悟?
或是俗话所说“年怕中秋月怕半”的缘故,海那边有刚刚领取养老金的老友,中秋那天一大早,发来信息说:人,为什么非要在一定的年纪,才能悟出大道理呢?
老友同时发送近日一则财经新闻,读罢消息,感觉真的能说服人的还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缘于,人教人教不会,而事教人一次就好也。
再说海那边老友慨叹的“为何人总要老了才开悟”,猜想答案就应在于需要“事教人”,即是需要人生经历的体验与体会。说白了,也是人性使然,你我他一辈子,归根到底,终其一生深信不疑的,仍是自己,仍是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经历体会,要有切身感受,要有切肤之痛。
记忆犹新,小时候,倾听乡下老人唠叨最多的一句是“小时偷针大了偷金”的古训。回望当年亦有过郁闷,偶尔也会效仿孔乙己,偷拿小伙伴的课外书回来看看,长辈们但凡知悉,必定要小题大做,被呵斥被教训。但数十年过后,到了一定的年纪,有了一定的经历体验,慢慢也就悟出个中的大道理,原来乡下老人最为牵挂的是小孩子的习惯养成,是小孩子的行为习惯。当代行为心理学家亦有研究揭示,假如没有外来的足够的面包(贪婪)或大棒(恐惧),成年人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
平日常见的有一种现象,但凡人生做事不顺的时候,世人应对的思维习惯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总也向内自省自励自强,一种是总要向外寻找借口寻求转运。两种习惯两种人生,前者是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后者可能要做他人(身外物)的奴隶。
自古都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些年跟随心理老师读书,倾听了好多心理老师分享的生活体验与人生故事。
比方说,什么是健康?有心理老师答,健康就是“平常”,“平常”就是吃得下、睡得着。
平常日子,人们总是把幸福解读为“有”,有房、有车、有钱、有权、有人……但有心理老师解读说,人生最为难得的幸福,其实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痛,无天灾,无人祸……
还有,面对人生的无常,有心理老师建议,我们要“改变不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比如,年龄绝对不会因为你的权力或财富而放慢增长脚步的,疾病也绝对不会因为你的权力或财富绕道而走的。
读万卷书,自知古人留有很多人生大道理,比如不经风雨咋见彩虹,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又比如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前些天有传媒界好友分享有一张乍看既像下坡又似上坡的图片,朋友还有感言说,无论是上坡还是下坡,世上就没有平坦的路。上坡需要能力,下坡需要定力。路一直在脚下,都是人走出来的。
路,无疑都是人走出来的。但每一个人的人生路都不同,起点不同,行程不同,行走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行走的能力与定力也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只有终点。
说到行走人生万里路,中秋假期东莞心理咨询师协会的老师有此一说:离苦得乐是人的本能,吃苦是反人性的,却是让人不断进步和取得结果的必经之路。有的人自认为能吃苦,其实他只能吃体力的苦,这也是一种惰性,而真正能吃苦的,是以终为始,能吃帮助自己提高和拿到结果的各种苦。
人生真正要吃好的这四种苦是:独立思考,吃脑力的苦;克制忍耐,吃自律的苦;读书学习,吃孤独的苦;能屈能伸,吃尊严的苦。
过往,可能我们总是喜欢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这样说来,假若没有一定的年纪,假若没有读万卷书,假若没有行万里路,假若没有阅人无数,假若没有历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又岂能有大彻大悟,人间清醒?
有些道理,是要到了一定年纪才会明白的。比如“幸福是容易的”,比如“心态是关键的”,还比如“成功是相对的”……
而海那边的老友闲聊此刻当下,说是生活无忧,日子很好,只是有时很无聊。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题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