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兴泽||平沙蜕变(南国/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 作者:朱兴泽 发布:2023-06-08

致敬,我可爱的小镇

蝉音如瀑,似穿过深涧坠落幽谷轰鸣夏日的林川。我两眼紧紧地盯着老树上一只金黄色的蝉。

它的两只前爪紧紧抱着枝杈,头部慢慢开裂,拱出一个崭新的头,然后脑袋一点点努力往上拱,像从泥中拔出深陷的身子一样,再向后向下努力弯倒,新的尾部借着惯力子从旧壳中完全脱了出来。紧接着,透明的蝉翼渐渐打开,身体的颜色由浅变深。再过一段时间,它张开翅膀,飞向更高的枝丛,“唧呀,唧呀......”向整片山坡宣告自己的诞生。旧蝉的空壳挂在那里,像一个被遗弃的盔甲。

这是平沙小镇华丰公司后山上密林中的一只蝉。原来我的公司浩云电气租用了华丰公司的一幢的平房。打开财务室的窗,就能看到山坡茂盛的树林,蝉声,往往像深涧的瀑布一样在耳边湍流激荡,把我脑中关于这个小镇的故事哗啦啦地冲了出来。

平沙镇也经历了蜕变。

平沙小镇,坐落在珠海市文楼山下,文楼山也叫孖髻山。镇中的平塘河是这里的母亲河。孖髻山矿泉水和华丰方便面就座落在这个小镇。镇上有名的建筑有五一三广场,广场上立着不锈钢雕塑的展翅高飞的十八只大雁。另一个有名的是横跨在平塘河上的知青桥。广场的名字是因为纪念1955年5月13日林智敏、李株园等18名奉上级命令在平沙建农场、围海造田的有志青年干部。知青桥是为了纪念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四面八方来到平沙参与围海造田等建设工作的知青们。

现在,在原来糖厂的基地上已矗立古色古香的建筑影视基地。70年代末,由导演谢添在珠海市平沙糖厂拍摄的《甜蜜的事业》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首甜蜜的歌儿唱得家喻户晓。不知道何时,这些雕梁画栋的青瓦红窗里又会出现怎样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和记忆犹新的人物。

不太宽的公路两边生长一些老树。我能叫得出名字的树只有紫荆花。我随爱人从热闹繁华的东莞来到这个镇上,打工几年后再购房入住。初来时,这里显得冷清而落后,街道边几个普通商铺,一座医院和几个银行散落在小镇周边,山坡上和山脚下都有民居。比起东莞大街的人流如织和车来车往,这个小镇显得宁静、祥和又安全。

走在平沙小镇的街道上,我常常想起这里原是一片汪洋大海。也常听当年参加围海造田的人们说,当年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放眼望去,是大片大片的芦苇荡,当人们走进芦苇荡时顿时飞出黑压压如乌云一样滚动的蚊子,轰炸机一样扑向水里筑堤挖泥的人们。蚊子叮人一口,浑身奇痒,冒起一个个红包。人们为了避免恶蚊的袭击,将自己露在外面的脸和胳膊腿等,全部抹上海里的污泥,只露两只眼睛。

缺衣少食的年代,高强度的劳动,人们累得精疲力竭。我无法想象当年他们是怎样生活度日的。他们说起陈年往事,眼里不禁泛起晶莹的泪花,有难过,有欣喜,有骄傲,有沉思。那是心中一片涌动的海啊。岁月的河流泛起难言的百味,我想,雁落平沙绝不只有十八只,而是浩浩荡荡的一群平凡的英雄。

而今,小镇除了五一三广场,还在平塘河边新修的美平广场。广场边有球场和健身场,旁边的绿茵上是一个仿古凉亭。平塘河边新增了廊道,以及休憩的石凳。平塘河上新修了灯光灿烂的如意桥。每当夜晚来临,劳动一天的人们,又开启在竞技球场或沿着平塘河走路锻炼或在广场上载歌载舞的生活模式。河岸还有一些喜欢夜钓的人们。平塘河桥上的灯可以变幻红蓝黄紫等色彩,把河面照得格外神秘,充满了魅力。

小镇的路灯也很特别。道路两旁的路灯架还挂着大大的中国结,它不是绳编藤艺,而是另一种照路的灯饰。远远望去,一排排的中国红,把小镇装扮得格外美丽。漫步在小镇万家灯火闪烁的夜晚,我想,红红中国结的灯饰最有资格诠释这个小镇的蜕变。

凝视着密如星河的街灯,听着夏蝉的呼唤,我深深感谢前人的艰苦奋斗,才有我们如今的岁月安好。我常在心里默默地说:致敬,我可爱的小镇。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18830人浏览   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