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风筝
小时候,风筝是自己做的。现在,风筝不用自己做了,随便花十块钱就能买得到一个适意的风筝。
前两天,女儿说幼儿园里老师要求家长给孩子做一只筝,而且是必须的。现在的幼儿园就是事多,我自己常常对于这些要求是不甚耐烦的。哪里去找小竹片,哪里去找较薄的风筝纸?可是,这是女儿要的,我可不能让孩子失望。
晚饭后,我开始寻找适合做风筝的材料。住在城里,有时候确实不如乡下方便,要找根小竹子都难。找来找去,最终还是发现躺在书架旁的小风车——这是妻子帮孩子做的。风车柄就是一根竹子,刚好凑合着用来制作风筝骨。
我拆了小风车,找了把小刀,将竹子破开,认真地削起竹片来。因为竹子不长,所以也只能做个小的。纸呢?报纸吧!这也是废物利用,自己觉得是个好主意。其实小时候,竹子是不难找的,只要跑到溪边或者山脚下就能得到。报纸倒是稀有之物,一般得村里书记家、主任家,或者卫生站里才有。而且,他们不一定肯给你。现在不同,我家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旧报纸。时间,总会使某些事变得不一样,而我做风筝却没有太大的差别。
先用毛线测量一下风筝骨,再用它绑好框架——鲤鱼的模样,摆好报纸,照着骨架用剪刀裁好纸……一步一步风筝基本成型。女儿看了又看,说这是什么,什么也不像。还缺点什么呢?我找了一张红纸,裁出两个小圆形,还有三个三角形。分别将他们贴到相应的位置上,做鱼眼和鱼鳍。女儿充满疑问,好像又在说这什么都不像。我也开始有点不耐烦起来,但还是为风筝绑好提线,贴好尾巴。
眼前,俨然是我童年的风筝——简单,却让那时的我感到兴奋和满足。我看看女儿,女儿似乎感到不满意。或许,这风筝实在不漂亮,它满身是油墨的痕迹,没有华丽的衣裳,更没有卡通的活泼。
女儿瞟了风筝一眼,说:“这风筝是放不起来的!”
“应该能放得起来!”我仿佛已经不够自信。
“它太小了!”女儿又给出了一个理由。
我解释:“小才可爱啊!你要带去幼儿园才方便啊!”
她已经找不到一个理由来表达自己对这风筝的不满,不再回接我的话语。我也不再去要求她接受我的风筝,这风筝只能够属于我的童年。
第二天早上,妻子让女儿把风筝带去幼儿园。女儿却说:“老师说爸爸能做就做,不能做就不用带!”这可与她之前所说的“一定要做”完全不同。她实在是不喜欢这只风筝。
现在,风筝被丢弃在客厅的角落里。它在那里,让我感觉很遥远,像村旁的田野一样开始模糊起来。我没有责怪女儿,也不责怪自己。女儿有她自己的看法,她与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我做的这只风筝,也只能属于我奔跑着而又逝去了的童年。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