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辉‖煨粽子(端午/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2-06-02

五月粽飘香

过了“四月八”,老妈就不断地问我,今年端午节是否还煨粽子。

去年的端午节,我没有煨粽子,但以前每年都煨,在沙溪和外界反响都非常好。所以老妈就惦记着了。我故意说煨粽子太累,不太想煨了。过了没几天,闲谈中她又提起,这样反复几次,到了四月底,我才拗不过她终于答应了。

她脸上立马开成了一朵花,扳着手指头在数各要多少斤糯米,要多少斤红豆,要多少斤五花肉,要多少个咸鸭蛋,糯米要新米糯性才好,红豆要本地的煮出来颜色才漂亮,五花肉要肥多瘦少才香,咸鸭蛋要腌的时间够,蛋黄才结实,等等。

今年,整个四月好像都是沥沥的雨,急得老妈抓耳挠腮,每天晚上就盯着天气预报,嘴里咕嘟着明天后天有雨,大后天晴天之类的话。五月初一,还是下雨,晚上她看了天气预报,很兴奋地告诉我:“明天开始不下雨了,你把缸泡上水,泡几天,不然煨起来会裂。”她口中的缸是有四十年历史的糖缸,以前供销社卖散装红糖的缸子。父母那时候买了几个,一块钱一个,一直保留到现在。我说:“这次要煨两缸呢,朋友预定了很多。”她很惊讶:“那么多啊,那我要跟你叔母和舅妈说要她们早点过来帮忙了。”到了初二,她就唠叨着要我去买猪肉腌起,我说起码要初四才去买,不然会坏,她才不做声。

所有的用料并不难备,就算最难找的谷糠,也是去邻近两个镇里的米机里找到的。

在我还小的时候,沙溪的习俗是在农历七月十四煨粽子。那可是个大节,特别对小孩子来说,一年除了过年,大概也就中秋和七月十四是可以吃好东西的日子。用青砖,围一个四面漏风的煨炉,中间一个大瓦缸,瓦缸四周用谷糠压实,点火后慢慢往里面添谷糠,经十多小时,始成。

裹粽子是个技术活,不能太松,松了会烂,也不能太紧,紧了会硬,把握好度才能煨出又软又糯的粽子,一层米,一块五花肉,一个咸鸭蛋,再加一层米,间隔着放好,想着粽子熟的时候,都流口水。

以往,到了五月初四这天中午,我会把煨粽子的炉比划好砌上一看,嚯,好家伙,该有两尺多高,两个平方的样子,简直一个小孩的游泳池。青砖不够,只能下面摆的是红砖。

早上六点多,老妈请了叔母、舅妈,还有一个邻居回来相助,叔姆是个手灵的人,包的粽子又快又好。待准备就绪,缸按位置排好,底下垫上砖头,周围先压一层蕉叶,再压一层树叶,就可以点火了,点火之前把缸灌满开水,这样可以省点时间。

中午十二点开始点火,点火以后就往上添谷糠,待白色的谷糠燃变成灰白色,再继续往上添,大概是十二到十五个小时就可以了,这是个很费时间的磨人的活,刚点火不到两个小时,老妈就在问缸里水开了没,我说起码要十点。到了晚上十一点半,水还没开,老妈已经问过十来八次了,我也急啊,可能是炉太大,温度聚集不了,缸里水还是没开,可是我看也太夜了,就说:“哎呀,水现在才刚刚开,你赶紧去睡觉吧。”

夜晚的小村子很静谧,人也不多,从晚上十二点到凌晨五点,只经过了三个行人,五辆摩托车,其中还有一辆是警察的巡逻车。一个三十岁左右的人当知道以前是这样煨粽子的时候,大感惊讶,连忙去拍照,可要知道这样煨粽子的方法已经失传很久了。

炉火很旺,水开的时候我没有看时间,只是时不时地往缸里加开水,燃烧的谷糠不时微微地轻炸一声,一个或数个星火像烟花一样飞出炉口,有些一出炉口就掉了,有些竟能飞远二楼高,让我惊叹不已。

凌晨四点,近处山上响起了几声“咕咕咕咕”的布谷鸟的声音,只叫了几声就歇了,应该是反应过来还没天亮呢。

五点的天已经开始亮了,东边的天很蓝,带点黑的蓝,一组絮状的白云挂在那里,最多半个小时,都散得差不多了,更远处浮起淡墨色的云,有几缕跑了出来,像一幅山水画。鸟叫声也渐渐多了,如果陌生人在这里过夜,想睡懒觉是必不可能的,各种鸟叫声会把你吵醒。天上的云染成了粉红色的时候,邻居们陆陆续续走过了,可是我的粽子还没煨好。

到了天大亮的时候,四个缸中间的地方还是火力不够,只好拿起葵扇从炉子砖缝里猛扇,待眼睛熏得猛流眼水的时候,中间的火终于燃起,缸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唱得更热闹了。为了保险起见,本来计划上午十点就煨好的粽子硬是煨到了十二点。我便迫不及待地捞出几条,用系粽子的草绳划开,只见咸鸭蛋和肥肉已经融化在周围的糯米中。蛋型变大,颜色变浅,而肥肉简直是跟糯米分不清楚。一口下去,香,滑,糯,闭上嘴,糯米的糯香,豆子的清香,五花肉的肥香,咸鸭蛋的浓香混在一起,满嘴留香,满口流油,不舍得下咽,把气缓缓地从鼻子呼出,不止口腔,连鼻腔都是独特的香味!配上煮了个把小时的香糯的五色豆粥,这个午餐,正!

席间,老妈对一个客人说,外面买的粽子,有些是白白的,咸鸭蛋和肥肉菱角一块一块的,就是没煮好的原因。你看我们煨的粽子,糯米的颜色已经有了蛋黄的金黄色,红豆的紫红色,芦蔸的青黄色,除了颜色,粽子味道除了以上几种,还有特有的稻谷的清香味。这可能是外面一些粽子不可比的,说得客人一边细品一边连连点头。

其实,在中山地区,以前端午节只吃五色豆粥。其实呢,谷糠是煨粽子最好的材料,上好的新糯米,肥嫩的田鸭,莫不是拜祭祖先的最好的食品。

而一到每年这个时节,家家户户在屋角煨粽子,袅袅青烟寄托了人们对祖先的思念。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来稿请注明文体、作者真实姓名,以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和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文责自负,所有文章观点均不代表本报。推荐至上级及其他平台发表不另付稿费。)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图:陈龙辉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黄廉捷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