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坚守深爱的乡村
——浅析长篇扶贫小说《与鹭共舞》的乡土情结与博爱情怀
公开资料显示:近十年来,中山市先后对口帮扶广东汕尾、河源、肇庆、潮州;对口支援云南昭通、西藏工布达江县、新疆四十一团草湖镇、四川甘孜州白玉县、巴塘县等,协助当地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改善民生,使帮扶地区摘帽脱贫。
▲吴奇兵先生长篇扶贫小说《与鹭共舞》
其间,中山市市场监管局的吴奇兵受单位委派,先后在粤东和粤西北参与扶贫十年。与其他扶贫骨干不同的是,他用业余时间,把自己的所见、所历、所感、所闻抒写成一部35万字的长篇小说《与鹭共舞——驻村干部的精准扶贫战事》。
该书借鉴非虚构写作,以亲身经历为素材,以扶贫经过为主线,善于从贫困户、非贫困户、当地干部、扶贫队员的生产工作、业余生活、家庭亲情、恋爱矛盾提炼故事情节和生活细节,有广度深度和限度地还原了扶贫场景,客观地描摹了扶贫路上所遇到的人和事。内容涉及多个场所、人性、爱情和亲情,多条线索交织,层层展开,笔调细腻、真实,以文字形式描绘出一幅幅乡土风情画卷。
小说塑造了不少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有的仅用三言两语,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麦老太何春桃,在没见她人时,这个人物形象就已呼之欲出。麦老太独自一人住在桃园水库的山上,倔强而自立。老公去世了,她陪老公遗体睡了三天。村民们笼统地把麦老太的这个举动,归纳为夫妻感情好。这当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但肯定还有其他原因。情节到这里戛然而止,留下悬念。在动员麦老太迁居时一波三折,她以要陪伴老伴为由,不愿下山。陈建威一行上山看望,抽丝剥茧,才引出她和老公遗体睡三天的真正原因是,麦老太二十岁跟老公结婚,到老公离去差三天满五十年。在探访中,陈建威要给她两百元。她坚持不要,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才勉强收了一百块钱,并要捉两只鸡作为回报。乡村百姓的质朴与扶贫干部的付出渲染得很浓厚,读罢令人尊重又唏嘘不已。她与少数贫困人家的“等、靠、要”的思想不同,坚持自立自强,自给自足,但毕竟七十多岁了。后来在陈建威的真诚感动之下,她才搬离山上的泥砖屋。
▲长篇小说《与鹭共舞》作者吴奇兵先生(左)
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和主要篇幅,赞美了扶贫工作中各行各业的正面人物:扶贫干部陈建威、王斌、段杰、马世燊等;村干部彭维群、金敬德,致富能手黄千婵、颜盛强等。村党支部书彭维群的家族里,历史上“一门五烈士”。他传承红色基因,德高望重,公正廉洁,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垫钱垫物、殚精竭虑,最后累倒在扶贫岗位上。扶贫队员马世燊的风趣幽默,有扶贫经验,工作负责;扶贫队员段杰有海外留学经历,博学多才且有爱国心,学成回国入职银行系统,却安排参与扶贫,他经历了好奇、退却到坚守的过程,最后在陈建威准备去西藏援助时,他做了第一书记。
作品对反面人物做了深刻剖析和揭露。扶贫领导文福鑫当兵出身,早期有过理想、拼搏和忠诚信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务的变迁,放松了思想修养,丧失了党性,贪图享乐,老于世故,好大喜功,官僚习气重又利用职权总想搞腐败,结果断送了自己;县扶贫办主任黎少华以权谋私,身陷囹圄。
同时,作品中的矛盾人物也有血有肉。何荣光是退伍军人,桃北村的民兵营长。他工作积极,踏实肯干,对多年应领而没发的补贴毫无怨言,不计回报,更重要的是他办事方式方法多,能做到公平公正。但最后没有收取麦老太建新屋的开居费,却收受了麦老太女儿给的两千元,而只上交一千元给村民小组,这就是没有守住底线,导致他在换届选举中落选。村民黄贵来心存侥幸,在台风来之前不听劝阻转移,私自滞留家中,结果山体滑坡,夫妇俩命丧黄泉……全篇通过正面与反面或双面人物的斗智斗勇,对比鲜明,向读者表达爱与憎,为作品增强了感染力,使正面人物的形象更加可触可感而高大。
作者作为脱贫攻坚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生动地描绘了新时代背景下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以及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错综复杂的关系,细致地描绘了城乡差距和各种阶层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陈建威在扶贫路上所产生的各种矛盾与交集,比如和女友冯宝妮之间的观念碰撞,以及对亲情缺失的守护等,写得细腻委婉,跌宕起伏,十分自然,就像生活本身千变万化又各有所归。
小说的结构很见功力,像扶贫路上陈建威策划的“鱼骨图”,即脱贫攻坚作战图,对扶贫工作起到了良好效果。这种“鱼骨图”构筑,在小说的结构上依迹可寻。作品面向广阔农村,枝多叶蔓,脉络却十分清晰。小说第六章以全景式的镜头,对全篇进行了回放,帮助读者举一反三加深了解而不显得枯燥。在小说第七章,作者以《并非尾声》收束全书。作者始终以扶贫的情节为主干线,集中描写桃北村的今昔变化,同时写到爱情、家庭、农村生活和其他场所的规则等。比如桃北村的首个民生项目,是为村里修一条村路。因没釆纳文福鑫的建议,当路面出现了裂缝时,文福鑫不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他养成的陋习一览无余。梁实承租基地种植马铃薯,开始很积极,中间疏于管理,到后来经过帮扶干部的正确引导和看到村民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思想观念才积极转变,主动作为。这些情节推进都层次分明,真实可信。
小说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接地气,没有“高、大、上”的描写。扶贫干部来自于各条战线,客观地讲他们也是普通老百姓中的一员,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回归本真。文章中有很多对话描写,就颇有生活情趣,如:
段杰神色淡泊:“我近墨者不黑,就要气得他九窍流血。”
马世燊笑道:“七窍变九窍了。算你狠,加上下面两窍,流得他死翘翘。”
段杰说:“谁让他近朱者不赤,希望他永远消失。你们不用屁颠屁颠照顾他的吃喝拉撒,听他的指挥。”
陈建威叹道:“想不到段经理能如此把母语发挥光大,你不获全胜天理不容。”
段杰笑道:“我在国内读到高中,文科成绩名列前茅。国外不学汉语,业余背《成语词典》,不能忘记母语,回国不马上得到了回报?”
陈建威说:“吹吧…………”
此外,小说到处诗意盎然,环境的描写富有诗与散文的艺术特色。乡村的生态画风景画扑面而来,如:
“热烈的阳光下,桃河公路干净敞亮,大垃圾桶次第排开,像身着绿装的环保卫士站岗。绿油油的禾苗广布田野,梯级的菜地,起伏的山峦,满目色彩浓郁。”
这些文字清新,节奏跳跃,有诗的语言、旋律和意境,显示着散文的自然、流畅与舒卷自如的特色。然而,长板亦即短板,在小说中植入的环境描写,有冲淡小说某些章节的故事情节,好在瑕不掩瑜。
扶贫过程中,如果搞表面文章,则会给社会带来危害。比如小说中三条帮扶村的扶贫总队长梁冠标,统筹资金,大权在握,却让上百万资金躺在村账上睡大觉;下属王斌精明能干,却又因职权所限,空有一身本领而无用武之地;有个别老百姓,认为最现实的扶贫就是发钱,他们没有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还需扶精神的“贫”。这些都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说中段杰说得好:“如果发一条牛,就脱贫了,那么贫就不用扶了!”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发达地区的生活水平高于欠发达地区。我们通过小说看到,扶贫工作是伟大事业,很艰巨,在党的领导下,扶贫干部全身心投入,融入了乡村生活,他们把他乡当故乡,终于攻坚克难,才取得了伟大胜利。
吴奇兵去扶贫前也犹豫过,但最后都服从单位安排,并且每轮扶贫都赢得了省先进荣誉、立三等功2次。离开珠三角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去落后地方做农村工作,需要怎样的信念和决心?“到了村里,就容不得多想了。”吴奇兵说,“回过头来,也有遗憾。”比如,对于父亲。吴奇兵在亲友中有“孝子”之称,可父亲病重时,他因扶贫工作只休过一次假回老家照顾父亲;父亲临终时,他未来得及见父亲最后一面;给父亲送葬,他也只是休了五天假又急忙返回扶贫村继续努力工作。
扶贫攻坚改变了乡村面貌,贫困户改写了命运,基层生态愈见清明。作者的老家湖南宁乡的面貌嬗变,也多次在作品中得到了生动表现。
新时代的乡村图景美不胜收。正在振兴中的乡村,已经铺开的画卷,青山绿水,繁花似锦。金山银山,未来可期。时代的车轮,与鹭同飞。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来稿请注明文体、作者真实姓名,以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和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文责自负,所有文章观点均不代表本报。推荐至上级及其他平台发表不另付稿费。)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图:作者提供
◆编辑:徐向东
◆二审:向才志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