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打工诗歌”发轫于广东,其后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掀起,许多打工诗人脱颖而出,以优秀的打工诗歌竞放诗坛。
关于“打工诗歌”,也有一些人士认为,其给人的印象是单向的刻板的:辛酸、痛苦、惨淡,工业及资本的无情等等。但是,我更赞同张德明教授的评价:”打工诗歌”具有多重不可低估的价值。新诗经过了1980年代的辉煌之后,在1990年代渐入萧条和沉寂之中,充满了诸多虚浮的、空泛的不及物写作。此时,“打工诗歌”的出现,将当代新诗的书写方式由不及物拉回到及物上,让新诗创作重新获得了直面现实、关注当下的历史可能性。它以关注底层、书写苦难、咏赞理想的主题,赋予当代新诗可贵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品质。其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和形式建构,为当代新诗奉献了不少富有艺术质量的文学文本,丰富了新诗美学谱系。
与曹启正先生相识已久,我一直留意并编发过他的很多诗作,对他的诗了解较多。很高兴看到,他2017年11月7日发表在本报文棚上的诗歌《我在工厂里认识了世界》,入选《中国打工诗歌四十年精选》(1981-2021)。《我在工厂里认识了世界》有其可贵的精神品质。这首诗以全新的角度,摒弃了以往某些“打工诗歌”的伤痛、悲凉,转化为一种欣喜和一种祖国发展进步了的自豪,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体验和高度,让人耳目一新。正如著名记者詹船海这样评价:“它没有诅咒,没有伤感,有的只是自豪感,一种新的打工诗歌诞生了。体现了劳动的光荣,劳动的伟大和自豪,以及它的正向价值,充满了创造和爱的能量,有着光明的美感。
如今,70后“打工诗歌”写作者走向成熟,80后成为中坚,而90后也早已正式登场。在我们不无忧患的眼里,他们因城乡巨变衍生的困惑、痛苦、思索、探求,必将与时代发生激烈碰撞,并回声响亮。
致敬漂泊青春。致敬打工的那些人那些岁月。
》》》原文荐读
曹启正 ‖ 我在工厂里认识了世界(诗歌)
月光照进车间
我守在流水线上
像夜晚鸟儿守住山林
我亲手组装的咖啡机、电水壶
犹如我下班后怀抱中的婴儿
我知道一个叫货柜的东西
会漂洋过海送它们去
美洲、欧洲、日本……
在生产车间
我活跃的思维
常常没有灵感
更不能妙笔生花
写不出一句赞美产品的诗句
多像父亲手中生锈的锄头
在田间笨拙的不能耕耘
多少个日夜
我将梦想寄放在流水线上
打紧每一颗螺丝钉
我知道它们一出了国
就会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中国制造
质量栖息在我的骨头里
责任在我的汗水里疯长
等到异国飘来咖啡的清香
在晚风送达之前
我便风雨交加地幸福与疼痛着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来稿请注明文体、作者真实姓名,以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和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文责自负,所有文章观点均不代表本报。推荐至上级及其他平台发表不另付稿费。)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赏析、荐读:晓东
◆原文:曹启正
◆编辑:徐向东
◆二审:向才志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