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辉‖母亲带领我们种木薯(实力/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2-04-17

木薯飘香

春日茶楼饮茶,点了一笼蒸汽弥漫的粉果,有一股淡淡的木薯香味。刹时激活尘封的记忆,母亲带领我们种木薯的往事袭上心头。

“孩子们,种木薯啦。”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种木薯的时期。母亲说,人误天一时,天误人一年,天误人的结果是人会挨饿一年,人要敬畏天敬畏时节,不要耽误农事。所以每年春雨飘洒之时,母亲总是及时发出种木薯的动员令。

我们听到母亲的动员令,一个个驾轻就熟,屋里屋外紧张忙碌起来,四哥搬出一段圆木柱,平放在门口的龙眼树下,挥舞着磨得锋利的砍刀,手起刀落,干脆利落,将一条条木薯梗,砍成一段段,每段约一拃长,就是“木薯种”。四哥有这种本事,不用尺量,砍出的木薯种长短几乎一样,一刀一段,切口光滑,呈四十五度斜面。

母亲夸奖说,这样的木薯种,会多长木薯。因此,每年砍木薯种的事,非四哥莫属。我和弟弟人小力弱,跑到不远处的果园,气喘吁吁将去年护养的木薯梗,一条条拖回来让四哥斩。大姐二姐三姐力气足,到牛栏挖出满满三担肥泥,倒在晒谷场上,捶碎。牛平时拉屎拉尿,部分渗入泥土中,长年累月,这些泥土又黑又臭,是优质的土杂肥。母亲怕肥力不够足,又挖来一畚箕鸡屎,一畚箕柴灰,与肥泥一起拌匀,最后用鼻子嗅嗅,满意地点点头。

木薯,大戟科木薯属植物,是世界三大薯类作物之一,第六大粮食作物,被称为“淀粉之王”,贱生易长,耐贫瘠耐干旱,病虫害少。故乡粤西,稻谷是人们生活的主粮,白米好食,但稻田人均面积少,稻谷亩产量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打的稻谷总不够食。主粮不够,杂粮来凑。粤西属丘陵地带,黄泥坡地多,十分适合木薯生长,产量十分高,被广泛种植,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杂粮。

我家的木薯地在猪岭山麓的一个山坳,离家两公里多。山地呈带状,宽约两米,长三十多米,有三条地带。一家七人分工合作,三个姐姐力大,一人负责一条地带,挥舞锄头,翻新泥土,打碎,刮平,再挖出一个个泥坑。我和弟弟放木薯种,一个坑一段种,斜斜睡着。母亲撒土杂肥,一个坑一抓肥,均均匀匀,不厚此薄彼,土杂肥恰到好处掩盖木薯种的下端。四哥回填泥土,将木薯种掩埋,再用脚板踩实。

母亲站直腰,用手撩撩垂到额前的头发,看着吸足雨水的泥土,如刚出蒸笼的馒头,酥软温润,得意地说:这种气候,这种泥土,扁担插进地里,也会发芽,草帽埋在地里也会长出鲜花,木薯贱生贱长,一百个放心。

果然,一个月后,一棵棵红褐色的木薯苗儿,破土而出,嫩得油润。

初夏之时,木薯苗已长到膝盖那么高,此时阳光充足,雨水丰沛,给粗生贱长的木薯,施一次化学肥料,木薯就会疯长,快速蹿到半人高,茎干粗壮,叶儿墨绿,浓浓密密。地下潜滋暗长的根茎,铆足劲儿,四周扩张,密密实实的地皮,被拱得裂缝纵横。母亲心里总惦记着木薯的生长,隔三差五,扛把锄头,不声不响走向木薯地,除除草,培培土,看着木薯拱裂的地面,满脸喜滋滋。

金秋十月,成熟的稻谷全部收割归仓了,此时,木薯的叶儿枯萎凋零,营养悉数汇聚于根茎,淀粉充足。我们在母亲的带领下,集中精力,收获木薯。木薯从地里到装进家里的瓦缸冬藏,要经过“一挖二洗三晒”三道繁重的工序。木薯根茎扎得深,钻得远,泥土结实,要用力挖,小心挖,挖出的木薯才能条条完好。挖木薯是个重活、累活、巧活,大姐二姐三姐,力大心细手巧,负责挖木薯。挖木薯,又是一个开心的活儿,每棵木薯梗有五六条根茎,条条如莲藕般粗,三个姐姐累得额头满是汗水,头发湿透了,但挖出一条条粗壮的木薯,心头兴奋而满足。四哥将挖出的木薯挑到河边,倒在沙滩上。我和弟弟在河边刮洗木薯,刮去褐色的表皮,清洗干净,一条条,白雪雪,装进箩筐。母亲在村里的晒谷场上,用铡刀铡木薯,一条条圆滚滚的木薯被切成一指厚的薄片,晾晒在干净的地上。秋高气爽,木薯片晒两三天,就干透了,收回家,倒进大瓦缸,收获工作才算结束。

母亲与家乡所有家庭主妇一样,精打细算,白米木薯合理混搭过生活,荒年不荒。但木薯内含有一种叫氰苷的化学物质,被人体吸收之后会转化为氯氰酸 ,生而煮食,食过量,会令人头晕、头疼,腹痛、呕吐,严重会休克,样子像人饮醉酒,神智不清,家乡人将木薯中毒称为“醉人”。母亲懂得许多防止木薯醉人的土法,空腹食、食过量,易醉人,每餐就少食;或煲木薯时,换几次水,将毒冲淡;或加点盐煲,以盐祛毒,或煲熟后再爆炒,或拌点白糖、香油等等。不过,我们最喜欢将木薯片打成粉,搓成粉团,加些炒得香喷喷的花生、黄豆、芝麻,撒点韭菜、葱花,做成煎饼,又香又好食,食多少都不会醉人。母亲每次做煎饼时,都做很多,隔离邻居的老人孩子送几块,外婆舅舅姑婆等亲戚送一些。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春雨依旧,可母亲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我离开家乡也几十年了,可心中对木薯一往情深。每当春雨霏霏,总忆起母亲带领我们种木薯的温馨情景,忆起木薯煎饼的诱人香味。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来稿请注明文体、作者真实姓名,以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和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文责自负,所有文章观点均不代表本报。)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黄廉捷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返程将至,广东这些路段易拥堵
11761人浏览   2025-05-04
原创 10070人浏览   202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