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在中山,寻千年鳌山  (实力/纪实)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2-03-02

鳌山千年

三块一组,规规整整,顺着山坡,一条石板路伸向远处的山腰。

这里是黄圃鳌山村。这条石板路是一条始修于宋代的古驿道。根据它上山和下山台阶的数量,它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三十六级”,分为“上三十六级”和“下三十六级”。

探寻千年鳌山,从这条古驿道开始。

鳌山由岗东、石岭、指北等3个自然村组成。史料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800多年前形成村落,现已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鳌山”之名,并非来自山,而是源于清乾隆年间由香山知县彭科主持开办的“黄圃鳌山书院”。

古驿道由三块花岗岩条石并排铺砌而成,全长约500米,呈东西走向,起于鳌山南阳里门口,往西途经社学庙、北极殿(北帝庙),沿饭盖岗(地名)拾级而上至山腰,顺坡西下,与三社灵会后街连接通往黄圃中心区。

千百年前,这条驿道是人们通往码头渡海对外交往和经商讨生活必经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东走西去,络绎不绝。

随着中山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鳌山的交通已四通八达,这条驿道上已少有人迹,偶尔有一些登山健身的村民或嬉戏的孩童经过。它静静地横在山涧之中,见证着鳌山千年变迁,述说着那一段段历久弥新的历史。

沿着古驿道进村,码头遗址、庙宇、祠堂、水井、民居等各类古迹依次而来。

古驿道东端宽大的石阶便是宋代古码头遗址所在地,是中山市现存年代较早的船舶码头遗址之一。这里是旧时当地人渡海对外交往、经商主要上落点,水陆交通枢纽,是闻名遐迩的客流、物流集散地。

一侧新建的古码头遗址广场上,有一幅大型壁画,穿越时光,生动再现了当年码头的繁忙景象。

岁月流逝,海水退却,如今的古码头虽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却早已深深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中。码头遗址周围民居鳞次栉比,遗址一带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码头遗址门口有两棵榕树相对而立,树龄超过110年。树下立有介绍牌:北树属榕树公,全年没有开花结果,但长出榕树须;南树属于榕树乸,年年开花结果,榕豆遍布地面,但不长榕树须。妙哉!这也许就是大自然的妙处,阴阳和谐。

出海远航安全第一。古时候,出发前或上岸后进庙烧上一炷香祈求平安是必不可少的。始建于明代的北极殿(北帝庙)就位于古码头遗址一旁。这里又叫北帝玄武庙,是一栋两进砖木结构建筑,坐北向南,花岗岩基座。前进为青瓦硬山顶,后进正脊上方有花卉灰塑,正门横匾“北极殿”上刻有“道光重修”,两侧刻有“北德山光仁知乐 剑锋旗影鬼神钦”红砂岩对联。北极殿较好地展现了鳌山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

再往前,就到了社学庙。社学庙坐西向东,内有天井,庙檐下中央摆放有一张巡抚办公台。据说,清光绪年间,朝廷曾派一巡抚来此视察当地民情,村民特制这2米长的巡抚台作为留念。另外,过去村里遇有重大喜庆宴会,如煮龙船饭、北帝诞宴等,以及审讯窃贼或风化案等事务,都是在社学庙处理。

从社学庙重修石碑中可知,社学庙重修时间为清乾隆帝三十二年,至今已有近250年。可惜的是,现在的社学庙内部已破败不堪,亟需修缮。

再往前就进入了鳌山历史建筑集中区,明清建筑星罗棋布,古街小巷布局整齐,深宅古井、宗族祠堂集中完整,置身其中,宛如进入了岭南传统建筑的博物馆。

其中,在兴东上下街方圆200米的范围内,聚集了8个姓氏的11座宗祠,代表性古祠堂主要有苏氏祖祠、黎氏宗祠、许氏宗祠、储南潘公祠等。一座座古朴的祠堂掩映在一株株荔枝树下,别有一番岭南韵味。

“赤壁秋容新绿野,眉山春色灿朱霞。”苏氏祖祠门前的这副对联特别引人注目。据考究,鳌山村的苏氏一族竟和北宋大文豪苏东坡颇有渊源。

位于兴东上街77号、被称为“北约大厅”的古青砖大屋,已有200多年历史。大厅四周用红石地基双隅青砖砌成,硬山式屋顶,前厅、后厅各有两条30厘米方石柱作承重支顶,后厅石柱设有四根30多厘米直径的坤甸木圆柱,显得格外坚固。这是鳌山旧民居中唯一有石柱、坤甸大木柱的房屋。不难看出,这绝对是当年村里响当当的大户人家房子。

来鳌山,还有一个地方必须去,那就是闻名遐迩的海蚀遗址。不过,去之前最好补补有关海蚀地貌的知识,不然会因看不懂而产生索然无味、平淡无奇之感。

海蚀遗址位于鳌山村石岭坊东面山脚,它不仅是广东沿海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海蚀遗址(连绵长达300米),更是广东为数不多、保存最完整的海蚀遗址。

据地质专家考证,这里的海蚀地形主要形成于古珠江口海湾中岛屿时期(距今约7000~2000年)。岛屿与海面接触处由于长期的海浪侵蚀,形成多处海蚀洞,进而形成了玉泉洞、穿狗径、鼻管石、蠄蟝(蟾蜍)石、滴水岩等形态各异的山体奇观。目前,该海蚀遗址出露的海蚀地形从玉泉洞开始向北延伸200多米,呈现出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独特的海蚀地貌。

古村是一种情怀。它勾连了我们潜藏在历史深处的记忆。登上鳌山新修建的“望海公园”,整个村子尽收眼底。昔日沧海变桑田,各种古迹遗址如珍珠般散落其间。如何将这些“珍珠”打造好,串成线,连成一条闪亮的“明珠带”?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因为,更专业地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宝贝”,可以更好地留住历史和乡愁记忆,守护精神家园。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和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写手”栏内的作品可报名参加当期季度赛,获奖者分别给予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奖金;当月阅读量排名前10的给予100元/篇(作者有多篇阅读量排名入前10的,只取其一);主编每月推荐5篇给予100元/篇奖励。〗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图/赵伟
◆编辑:徐向东
◆二审:向才志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