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春联
中国人过年,制作各种美食,走亲会友,舞龙灯,看大戏,极尽人间的热闹。但最风雅的事应该是写春联了。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相传,这副对联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春联。欲查考春联之鼻祖,那就更早了。可想而知,我国人民在春节写对联,历史非常悠久。
记得我小时候,每到年底,前来我家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他们都夸父亲的毛笔字写得好。父亲的毛笔字,端庄健硕,遒劲,在老家那一带,远近闻名,甚至有人称父亲为“农民书法家”。其实,父亲只读了两年半私塾,常在我们这些所谓“文化人”面前自叹是“文盲”。但他却写得一手好春联,颇出名。儿时的我们没少磨墨,磨到手臂发酸。父言,磨墨要顺着一个方向磨,用力要均匀,墨汁才会黏稠而无疙瘩,写出的字才遒劲美观。
那个年代,冬天一到,雪花飘飘,还没进腊月,父亲就备好笔墨,早早地静候乡邻上门了。终于,乡邻们腋下夹着一沓又一沓红纸,开始三三两两地来找父亲写春联。等进入腊月,找父亲写春联的人就更多了。父亲往往是一天忙到黑,差不多整整一个腊月都不得闲。印象里,父亲写春联时,不用备稿,只需凝眸静气略微思索,一副春联就被父亲泼墨于一张张红纸之上,往往一蹴而就。
听祖母说过,父亲自小就爱毛笔字,十多岁就给村人写对联。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父亲挥毫泼墨:“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常想毛主席”“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生产发家,勤劳致富”等等,表达人们对新社会新中国的欢庆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极度困难。父亲希望通过春联来祈福,保佑耕种顺利。他写春联是:“喜看春来六畜兴旺,笑望秋后五谷丰登”“喜鹊登枝盈门喜,春花烂漫大地春”。希望新年给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获得丰收的美好愿景。
1983年,我家分得两亩地,还承包了三亩藕田和鱼塘。秋收之后,全家人吃上纯白米饭,还有鱼肉。那年除夕,天上飘着细雨,父亲触景生情,浓蘸饱墨,写了两副春联:“雨润三春千里绿,旗开四化九州红”“大锅饭山穷水尽,责任制柳暗花明”等。
再后来,经过改革开放的春风洗礼,广大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富,父亲写的春联也发生质的变化。春联有“政策条条暖人心,果实累累富家庭”“四面来财,八方进宝”等。但人们在渴望致富的同时,更希望多福多寿,过着“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致富人家春常在,勤劳门第幸福长”的美好生活。
2010年是我父亲最后一个春节,已患重病的他依然为村民们的新居别墅写春联:“富裕村中盈瑞气,文明院内满春风”“四海歌如潮,党政良猷谱就和谐曲;九州春焕彩,城乡新貌描成锦绣图”“新环境新楼房新面貌春风荡漾,好领导好政策好日子大有奔头”。而他老人家于自家大门上写的春联是:“年少盼儿女成龙成凤双双飞,年老望儿女常来常往双双归。”我们兄妹四人匆匆归家一见,人人心如刀剜,个个泪如泉涌。
父亲啊,您已去天堂十二个年头了。十多年来,每到过年我就更加想念您和母亲,想起母亲忙年、您写春联的情景。又过年了,你们还好吗?天堂里有笔墨吗?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和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写手”栏内的作品可报名参加当期季度赛,获奖者分别给予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奖金;当月阅读量排名前10的给予100元/篇(作者有多篇阅读量排名入前10的,只取其一);主编每月推荐5篇给予100元/篇奖励。〗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黄廉捷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