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说起过年,有好多风俗习惯,也很讲究。记得过去春节前,每年人们对家里要全面打扫卫生除尘的。每逢这天,大人们便将屋里所有能搬动的东西全部摆到屋外,盖上搬不动的大物件,换上烂衣服,头戴纸折帽或缠花头巾,踩凳攀高,一点一点清扫灰尘,清除蛛网。紧接着还要清洗衣服床单被罩,擦洗家具等,将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并在最醒目的位置贴一张风景画或其他花鸟、胖娃娃等年画,在窗户上贴上喜庆的纸剪窗花,顿时,一个充满年气的屋子便展现在面前,旧貌换新颜,喜迎新春到。
(注:图文无关)
紧接着开始蒸过年用的馍。那时过年吃的馍都是在家里现蒸。馍有油馍、花馍、包子和馒头。油馍有油角角,大如砖,型如月,中间包着用面和的菜油,花馍是各种花的造型,包子有肉包子、菜包子、糖包子、豆沙包子、油包子等,主要满足日常使用。因为过年馍的用量非常大,得蒸好几天。平时只吃苞谷籽、面条、黑馍等,只有过年才会有如此丰富。到了二十九,大部分人家还要搭油锅,炸些丸子啦、酥肉啦、豆腐啦、麻花啦,以备过年待客之用。
到年三十这一天,等全家人回来后,大人带上一把铁锨、一串炮,还有烧纸、冥币和一些好吃的,领着小孩子上祖坟,祭祀祖先。修整一下祖坟,铲除祖坟上的荒草,再给祖坟抷些土,然后跪在祖先坟前,一边烧着烧纸、冥币和好吃的,一边说我们这里都很好,让先灵放心,以及让祖先保佑全家人新的一年幸福安康之类的话,等烧完全部祭品,然后对着祖先的坟头三叩首,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临走燃起鞭炮,告知祖先要过年了。
从坟地回到家,村里的炮声渐渐多了起来,人们陆续贴春联挂红灯。那时的春联一般是自己写或请村里有文化会点书法的人来写,买来红纸,准备好笔墨,内容或由自己编写或让别人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拟写,写好春联,和好糨糊,然后认真将春联贴在大门、二门等的两侧。赶天黑,家家户户张贴上了春联,挂起了大红灯笼,一牌浓浓的节日气氛,然后燃响一串鞭炮,正式进入年的第一个高潮。
除夕夜阖家团圆饭很丰盛,都是自家人做的,家里的桌子小,摆得满满当当,诱人的熟肉片盖在暖锅或八大碗上面。全家人在一起一边着吃着年夜饭,一边拿出瓜子糖花生,还有炸好的小食品,再美美的喝上几盅小酒,最后吃上一小碗饺子。对了,那时本大家的亲房之间年三十的晚上还要整几个年夜晚相互拜访互致问候,以增进家族亲人间浓浓的情谊。我们这些孩子们不可能安分守己地待在家里,往往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放放鞭炮,更多的三五成群结伴玩耍。
那时讲究守岁,一夜不能睡。大人为了能让小孩守岁,往往吓唬说,晚上不能睡,睡了就会变长虫,吓得我们不敢睡,但疯玩到很晚回家的我们早已支持不住,很快沉沉地睡了……
正月初一,天还没亮,便会听到“劈劈叭叭”的鞭炮声,将熟睡的我们吵醒,赶忙起来,顶着冰冷的空气,穿上妈妈晚上已经筒好压在被子下的新衣服,揉着惺忪的眼,点燃老爸买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饺子在下午已经包好,晚上一顿,初一早上一顿,经常会在饺子包上几枚硬币,吃饺子时,谁吃到这枚硬币预示着新的一年会交大运,小孩们都想吃到这枚硬币,吃到的自然高兴无比。
吃罢早饭,我们姊妹6个站成一排,穿着新衣,齐刷刷地跪下给父母拜年,父亲乐呵呵地从口袋里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我们。接着,大姐带领我们上门给村里本家族的长辈们拜年,一进门便从高辈向低辈磕头,爷字辈的很是享受儿女的磕头,乐得眼睛笑成了一条缝。那时大家虽然都不富裕,但去拜年家家都很热情,处处欢声笑语,人人脸上都洋溢着新年的喜悦。一圈下来,口袋里装满了瓜子、花生、糖果,还有长辈给的五毛、一块的压岁钱。
拜完年快十点钟了,各回各家。父母亲陪伴着爷爷或奶奶说话。年轻人有打扑克的,有下象棋的,也有一个人想心事的。全家人聚集一高兴还会打起老虎杠子的游戏来,鸡虫老虎杠子一物降一物,谁输谁喝酒,或高声五魁手、六六顺……吼上几嗓子,兴奋无比。
走亲戚也是过年重要习俗。从初二开始一直到初十走完所有的亲戚。那时,除长辈留下招呼客人外基本全家出动,南来的北往的,步行的,骑车的,一留一串的,走串各自的亲戚进行拜年。亲戚拿出用来招待的瓜子花生糖,还有炸好的食品等,招呼来客吃,小孩最爱吃的是糖,大人总是抓上一把给小孩装到口袋,临了还会给上压岁钱。
那时最喜欢走的就是舅家姑家,因为见面多,感觉特亲,在家里也没有拘束,还可收到压岁钱。相反老亲戚谁都不愿意去,一来距离远,二来不熟悉,三来不热情,有的竟然不认识你,还以为你走错了门,四是往往走错门。但毕竟是老一辈的亲戚,老人们还在,还得走动,一直到那辈人离世断亲为止。
过年也是新亲最重要的日子,初二女婿走丈人,初三新媳妇走婆家。
还有舅家送灯的习俗,从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起,娘家人(女子的父母或已婚的哥哥、弟弟)要选择一天,给出嫁的女儿“送灯”。“送灯”主要就是送两个灯笼,还有10支蜡烛。“送灯”,有前途光明、幸福美好等寓意。
我们家的亲戚较多,每年要从初一开始到初十一二才能走完,吃饭有时也像赶场一样,有时刚从那家的饭桌上起来,又坐在这家的饭桌前,肚子一天撑得饱饱的,腿脚亦不得闲。
亲戚走完了,过年的热闹仍在持续,甚至又迎来了一个高潮,在我们传统的认知里,正月十五没有过就算是还在新年里。正月初十以后,有的村镇便组织各种民间活动,如跑马、走信子、扭秧歌、耍狮子、玩龙珠、踩高跷、敲锣鼓、唱大戏、跳现代舞等,节目丰富多样,一片祥和喜庆,正月十四文艺巡演正式开场。白天先是绕村游行到集镇上机关单位、沿街商户、外村知名大户人家演出讨彩。一路上,锣鼓声、唱戏的声、人们的嬉笑声,不时还传来小孩的哭闹声,夹杂在一起,热闹非凡!我最爱看的还是正月十五的社火表演。各乡村精心装扮的古装社火五颜六色,绚烂多姿,令人眼花缭乱。只见前面车拉着演员边缓缓行驶,边走边舞,后面是簇拥而来一路紧跟的观众,远看黑压压一片,在彩旗飘飘、浩浩荡荡的队伍里,火炮和花筒喷射的火花四下扑闪拍,精彩纷呈,煞是好看,刺激着人们兴奋的神经。社火游演到那个地方,临街单位不论是企业或社区,家家要鸣炮迎接,以示庆贺。那几日,我们好兴奋又没有嗑睡,一路追着社火游演,当起了忠实的观众,享受着春节最后的“疯狂”。
大扫除、蒸年馍、祭先祖、贴春联、团圆饭、守年夜、吃饺子、穿新衣、互拜年、走亲戚、游灯笼、观游演这些仪式感很强的习俗,早已不只是一种行为,而是包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愿景,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生活条件日趋向好,物质愈来愈丰富,过年的习俗也在悄悄的改变着,传统民俗与现代流行文化得到了紧密融合,拜年的形式也不在拘泥于登门,有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一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抖音拜年、相互发红包等,成了新时尚;但似乎都缺少过去那种真诚、亲情、喜庆、欢乐、热闹的场面。我盼望过年的心情再也没有先前那么强烈了。而传统的过年习俗,浓浓的乡情乡味,村民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却长久地记忆在我的脑海之中!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和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写手”栏内的作品可报名参加当期季度赛,获奖者分别给予一、二、三等奖及入围奖奖金;当月阅读量排名前10的给予100元/篇(作者有多篇阅读量排名入前10的,只取其一);主编每月推荐5篇给予100元/篇奖励。〗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图/新华网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