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文化盛宴与精神洗礼
——读陈继明老师长篇小说《平安批》
在《人民文学》2021年01期,我看到了陈继明老师的新作《平安批》其中的一部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精彩的细节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心理刻画,瞬间紧紧抓住我的神思。尤其是开始梦梅对于一口井奇特的想象:“井不是井,是窗户,大海的窗户,大海开在陆地上的窗户。”梦梅想通过跳井,在井的深处找到海洋,游到马六甲,这样的奇思妙想,激起了我强烈的探索欲望。所以,在《平安批》出版后,托一位老师求得一本签名版,不料还获得赠言,自是喜不自禁。
▲陈继明老师长篇小说《平安批》
“有一种家书,叫‘平安批’,收到一份平安批,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批”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批局汇寄国内的汇款及家书。我是梅州客家人,且我家乡松口,还是下南洋的始发站,所以对于“过番”“番客”“唐山”这些字眼并不陌生,但对那个时代却了解不多。没想到陈继明老师——一个来自大西北的汉子,能把南方族群跨国大迁徙的历史故事,写得这么深入,看起来没有丝毫的隔阂,仿佛他就在南方长大,从那个时代中走出,这是让我非常佩服的地方。
《平安批》全书不是以故事情节的奇特、巧妙来取胜,而是以浓郁的人文韵味,讲述了潮州银溪村华侨郑梦梅在暹罗(今泰国)的创业历程和抗战时期为国筹资出力的故事。其中带给我们的,不但是文化的多彩,更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让我们感受了一种浩然大气与家国情怀。一幅精彩纷呈的长卷在我们面前展现:潮汕地区丰厚的文化、梅潮一带下南洋的浩荡历程、溪前溪后的性格特征对比、艰苦打拼的创业精神、重情守义的水客和批脚......
一、妙趣闲笔,展潮汕璀璨人文
读完此书,如同酣畅淋漓地享用了一场文化盛宴。潮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要把本土人物的故事写好,自然少不了对潮汕文化的研究。在此书中,有不少方言,比如“孥仔”“姿娘”“厝”“拜老爷”“痟番客”“担八索”等等,都是潮汕文化特色的体现。谚语、潮戏台词更是信手拈来,此书不但写人、写事,还写历史、对联、建筑、饮食、故土情怀等等。
书中用不少“闲笔”的趣谈,把潮汕的风俗、人情穿梭在故事中,组合成一个个立体的画面,让我们看到多姿多彩趣味盎然的文化。在郑梦梅、陈光远、乔治三人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工夫茶的冲泡、青龙虾的制法、潮州米酒“肉冰烧”的制法等饮食习俗和各种历史;在品茶中谈字接对联,看到的是潮汕文人雅士的气质。此外,对建筑的描写,如到了暹罗,对林公馆的描述,具体到花木、门窗、雕塑,都细致具体,聚集着浓郁的潮汕风格。书中多次写到拜妈祖、拜老爷,潮汕人的社会生活离不开海,世世代代与海结缘,所以下南洋在海上漂泊数月,要靠拜妈祖和拜神来求取平安。这是潮汕人的人文信仰的一种表现。梦梅到了暹罗后,仿佛到了另一个潮汕,所见的一切犹如故里。他拜妈祖,在三聘街上喝猪血汤,看风景,听到潮戏台词“西胪旧梦已阑珊”的情景,充满生活气息。“伟大的故事就是活生生的人生”,这些不紧不慢的叙述,给我们还原出原汁原味的潮汕生活、潮汕风情,作为一种文化背景,渗入到故事内容的血液中。这样的文化滋养下产生的故事,读起来温润、厚实、醇正。
通过此书,我们也对番批有了一番具体的认识,从邮票,到护封的写法、信的开头......把下南洋时代特有的记忆,重新复活在我们面前。村子里收到番批时的热闹,也反衬一些人的忧伤。那个时代,留在村子里的老人和妇女小孩都是靠南洋寄回来的批银生活,因路途遥远,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才收到一次,可想而知,那种牵挂和企盼是怎样焦灼人心。潮汕、梅州、闽南一带下南洋的浩荡历史在书中澎湃。郑梦梅到汕头后,看见码头广场的猪仔、乞丐、印度男人耍蛇、人群的哄笑,一系列的画面,展现了乱世下,到处是既充满着希望而又痛苦迷茫的求取生存的人群。在船上,为躲避鲨鱼追踪,差点被投水喂鲨鱼的猪仔,以及在马六甲橡胶园看到患疟疾而死的猪仔的尸体,也把中国劳工的悲惨命运显露无遗。如书中所说:“真正到了外面,才知道“外面”这个词,要多虚有多虚,要多实有多实。出门,回家,发大财,娶番婆,光宗耀祖,事情绝对没有那么简单。两个阿公同一天死在异国他乡,另一个阿公,出门是才子,回来是疯子,望枝嫂子的父母一去就杳无音信。”把故事写实,就意味着主人公要经历凶险,九死一生,命运未卜,所以闲笔不闲,出海途中所见的这些情景,不但让我们了解了漂洋过海、背井离乡之人的辛酸,也为郑梦梅以后的遭遇蓄势铺垫。
万昌批局的老板宋万昌带梦梅到潮汕人的公墓,看见一具悬空担在木架上的棺材,里面躺的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代。这情景印象特别深刻。人死后本该入土为安,但为了方便将来移葬,棺木竟不下地埋葬。而棺木较高的一侧,对着北方,代表唐山的方向。看到此处,不禁动容。乡人无论离故土多远,都心系家乡,哪怕死后,都想归回家乡大地的怀抱。宋万昌把批局交由梦梅管理,而自己回国养老,从这里也侧面反映了海外游子思国念国的赤子情怀。
过番时代,艰苦创业的华侨通过贸易形成了一个沟通中国与外海贸易的商业网络,同时又有各国的文化渗透、融合。华侨不但推动了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反哺桑梓,用积累的资本回国投资建设。这是一段不应忘却的历史,在厚重的历史回音中,作者向闲处设色,通过逸闻轶事,把传统文化内蕴和人文情怀一一展现给读者。行文纵横驰骋,不拘一格,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金玉之声,给读者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
二、错综交织,彰显家国情怀
书中所讲述的历史纵越100多年,空间上横跨南洋到潮汕、包括云南、梅州、福建等广袤的土地,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关系穿插其中。以郑梦梅的经历为主线,乃铿、望枝、董姑娘等人物的经历为支线,像一棵主干分明的树,旁枝逸错,叶茂婆娑。情感波澜壮阔,各种遭际、悲欢,写出下南洋的背景下,各种性格导致的命运必然,也彰显了感人肺腑的家国情怀和坚忍顽强的潮汕精神。
书中对银溪村溪前溪后的性格特征,作了一个对比。溪后是平安里,个个弟子务实冷静,善于经营生意,为人圆滑,不问政治,求财求安为主。溪前是时光里,单从名字中,就可读出一种诗意。溪前弟子多才情,填词写诗,舞文弄墨,读圣贤书,故骨子里有一种不折不扣的家国情怀。郑梦梅是溪前弟子,他的哥哥郑复生,去日本学习军事参加革命;儿子郑仰衡和乃诚,虽然分别过继给溪后的郑步沥和哥哥郑复生,他们都不是由梦梅抚养长大,但他们似乎天生就有中国心,一个由于参加革命而死于日本人的刀下,另一个则在日本兵扫荡银溪村时杀了日本士兵而被日本人枪杀;郑梦梅在国难当头之时,想方设法为革命筹资救国;郑梦梅的父亲阿女,烧毁教堂后也在福建投奔了共产党;乃铿虽为溪后女,但为梦梅的养女,在溪前长大,血液里既有溪后的生意天赋,敢说敢做,聪慧过人,做起经营轻车熟路,但也是女中豪杰,骨子里有一种血性。这里有一脉相承的中国心,正是在这种中国心的牵引下,郑梦梅三代人的命运波澜迭起,交织成一曲荡气回肠的恢宏乐章。
潮汕先民历尽千辛万苦从中原地区迁徙到潮汕地区,是一群有毅力和远见的人,这样的智慧一直传承到今天,催生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潮人精神。书中也将潮汕人的整体性格特征作了描述:男人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性格,如“赊三千不如现八百”,并且想当官、善于学习、志趣高远、钦慕正义等;女人则留守家中,照顾老人和小孩,或者学艺,忍辱负重,还要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的苦难,具有自我牺牲精神。不管男人和女人,他们的价值取向都是一致的,所以他们在一致对外时,具有高度的团结意识。
当六世泰皇对批局作了种种限制,以增加暹罗税收时,乃铿用邮票遮住信封上关于批银的字眼,逃过了当局的眼目。此应对方法后来在当地广泛传播,潮汕人也心照不宣,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血汗钱往家里,往祖国寄,这种自觉的团结,形成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当抗战爆发,潮汕人在暹罗成立“暹罗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不顾艰难险阻,千方百计将物资运往祖国,甚至牺牲生命,读到此,便觉天地间顿生一股浩然大气,激荡着时代风云。这是从古至今一直传承的精神,不管处于哪种时代,这种高度的凝聚力都存在。这是潮汕精神,也是中国精神,尤其是我们国家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更需要有这样的中国精神去应对各种时政变化。
潮汕谚语说:工夫久久可谋生,生意细细会发家。他们踏实、精明、能干,但又重情、守义,从郑梦梅和众多水客的身上有所体现。宋万昌欲将批局股份赠予梦梅,但梦梅觉得受之有愧,而是从写批先生和水客做起,后来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遭人嫉恨,又差点命悬一线,但他终究在暹罗立足,且在乃铿的协助下,打开更大的局面。潮汕八邑纷纷失守后,南洋和国内批局体系陷入瘫痪,水路走不通,他为了恢复番批业务,与乃诚不顾个人安危,从缅甸老挝边境进入陆路,历尽千辛万苦和惊心动魄的险程,绝不贪图不义之财,把钱送到侨户手中,甚至在晚年还骑着自行车四处为沉批寻找下家。他们多次化险为夷,各种辛酸艰苦难尽其言。其所显现的批脚和水客的守义精神,为那个时代所特有。百姓也熟知规矩,不敢动神龛上的供品,甚至连最没德行的盗匪,也不敢妄想水客和批脚身上的银两。这不禁让人惊讶,究竟是什么样的信仰,能够让他们如此守义?甚至让恶人心里也存留一分善念?也许是他们世代都在为背井离乡的人求取平安,而求得平安,需要拜神、拜妈祖,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心中对神的敬畏。
不可忽视的是,潮汕妇女的隐忍与坚强。出门的男人是她们一生的牵挂。情况稍好的,有番批寄回来,收到或多或少的银钱,像是神灵保佑着男人的平安;而情况差的,一去杳无音讯,下落不明,客死异乡也有可能。所以,渴望番批是一种异常复杂的心情。文中说:若批脚在村里张扬地喊:收番批哟......整个村子都在摇晃。这里摇晃的是人的心情,充满希望,又害怕失望,收到番批的惊喜万分,心里石头落地,没收到的把等待的痛苦与失落埋藏在心中,继续行走在一条充满煎熬的希望之路上。这样的希望伴她们终老,有些男人过番后就不再回来,她们无异于寡妇,但有了番批就有了生活的希望,家里的老小才有经济保障。在这样的一种精神支柱下,她们可以牺牲自己的幸福,终生为一个人守候,终生为一个人保佑平安。火船一到,河边洗衣服的姿娘全都停下手,齐刷刷拧着脖子看靠岸的火船。这里聊聊几笔的一个细节,把妇女们盼批的焦急心情写到了极致。书中“老祖”这个人物形象可说塑造得非常成功。她温和、慈祥,腹有墨水,胸有丘壑,有女丈夫的气概,却表现得相当隐忍、克制,死也从容,把生命安排得很完美。从她让望枝改嫁,支持乃铿悔婚的举动中,可看成她非凡的气度和对女人的同情与理解,也折射出那个时代女人的不易与艰辛,即使守寡至死,仍然让时光里的后代重振前威,可以说她是潮汕女人的典型代表。男尊女卑的思想有其根深蒂固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根源,在当今社会已不提倡,但她们这种顽强的毅力,忘我无我的精神,却成为潮汕女人的标志,在历史的碑石上熠熠生辉。
三、细节丰富,故事质感强
确切具体的细节是小说的生命力。书中很多细节描写,使故事写得很有质感,尤其是一些场景,画面感很强,如身临其境,也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如动作描写:“老祖手持藏银錾花水烟壶,吸了几口,壶中的水发出好听的银质细响。梦梅从老祖手里接过水烟壶,重新捻好柔然的烟丝,用纸片从煤油灯上引来火,学着老祖的样子吸了两口。”看完后觉得真实、生动,如日常发生在眼前的一幕。抗战胜利后,梦梅乘船回唐山的场景描写,在海上看见的落日、军舰、山坡、房屋,和那一股浓郁盛大的乡愁,画面非常具体。如果不是切身体会,恐难以写出动人心弦的情感。这样的心路历程也与陈继明老师的心路历程有相近相似的地方,他从大西北来到温婉的南方小城,这样的一种迁徙,不但带着文化的改变,也带有精神与气质的改变,所以对于乡愁,体会得尤为深刻。这些细节都充分调动了我们的感官,超越了文字本身,让我们用视觉、触觉、听觉等去感知文中的情景。
写到陆路途中遇见的阿雷,把他贪财不义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如“舌头变大了,结巴着说”“使劲咽着唾沫”“咽了一大口唾沫,眼神变得半实半虚”等,把他看到金钱的表情变化、语言、神态都细细刻画出来,人物的心理和行为一致,为他后来偷金条而跑的行动做好安排,暗示了情节的发展。在书中,情节的发展没有刻意追求新、险、奇,而是顺其自然,人物的命运带着一种必然性。书中写到梦梅到马六甲探索曾祖父和祖父的死因,初读,以为两位祖父的死与溪后有关,疑团重重,后来真相大白,是因情杀,死于一场火灾,这样的人生结局,也是溪前弟子多才多情、有英雄情结的性格导致的必然。又如梦梅与采儿的结合,开始埋下了伏笔,梦梅遇上采儿时,很喜欢她,做了一个香艳之梦,但他谨记下南洋,“诗、女人、祖地”三样不能碰,等到抗战胜利,经历各种人世变化,他们又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没有一丝的刻意,一切水到渠成,因而更显得可信。这不得不叹服作者不露痕迹的巧妙安排。
日本兵扫荡银溪村时,场面很血腥,但书中多次写到“笑”:首先是乃诚想起了哥哥郑仰衡的笑容,乃诚便试着笑了笑;然后乃诚和董姑娘对视一下后,两个人都笑了笑;亲人们被押到甲板上时,乃诚满脸脏物,但他在笑,并跟大家说别紧张,算是为国捐躯;与日本人对话时他,他也坦荡地笑......紧张悲凉的气氛,因他多次的笑,而又变得有哀而不伤。因为这是“家族特征的笑,时光里男人特有的笑,是流传了上百年的溪前式气质。”这里的笑,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细节,这是因爱国的博大而摒弃小我,变得无所畏惧的笑。虽然一个个人头跌落水里,但因为有一种强大的精神伟力,整个画面在悲情中带有温暖的光芒,悲壮而不悲伤。
此书中,我们看到作者广阔的视野,深度的学识和修养,这也是成就这本书沉稳从容的叙事风格的因素。作者通过对历史的追踪,把潮汕的璀璨人文展现给读者,领略人文情怀给我们带来的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也让读者沐浴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缅怀历史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传承与弘扬,这正是此书的价值所在。
(请勿微信投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文责自负。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图/作者提供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