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中山室外有些寒冷,不少市民换上了羽绒服,而中山市爱同在工作坊的工疗室则温暖如春、忙碌而有序。
这个工作坊是中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挂牌授予的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示范点,位于横栏镇横东大道一处僻静的院子里,约2800平方米的院子里建有工疗室、健身室、户外活动区、宿舍以及食堂等。工作坊的负责人,是人称“妹姐”的李润妹。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我们把焦点对准在这个工作坊里生活成长的精神、智力残疾人。
▲工疗室为精神智力残疾人群体自食其力创造了条件。
为他们设定目标和励志语
工疗室有两间,男女分开。在工疗室负责人阿珊的引导下,记者走进了男生工疗室。十五六个二三十岁的男生正忙碌,见有人到访,一名男生立即放下手中的活,用有些俏皮的语言打招呼:“叔叔好!阿姨好!”男生看上去有二十多岁,但说话和动作都像个四五岁的孩子。阿珊说,他不仅有智力缺陷,而且还是一名重度自闭症患者,工疗两年,现在能跟人打招呼,真的是太难得了。
一名长得高大帅气的小伙子正在做手工。记者试图问点情况,但他只是瞥了一眼,不予回复。指导老师金凤解释说,小伙子患有自闭症,不与人说话,尤其是陌生人。“刚来工作坊时,他个人上卫生间,或吃饭都无法自理,通过和工友们一年的共事和工疗,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但是,工作流程稍微复杂点,他还是做不了。我们也希望他早一点‘毕业’,回归正常社会。”
工友们是清一色的青少年,境遇大同小异,智力缺陷、心理障碍、自闭,不少是出了特殊学校后,找不到合适的去处,父母多方打听,最终送来爱同在工疗室。他们的工作极其简单,流程化组装应急灯,感应灯,每个人只需要完成一个动作。即便如此,有的工友也要学习很久,需要指导老师付出极大的耐心。
工疗室白墙上贴有一行字:“我要成长,我要自力更生!”阿珊说,这是老师设给工友们的奋斗目标和励志语,希望他们早日获得工作能力,回归正常社会。
从不能自理到靠能力收工资
“老甘,吃完!吃不完,下午罚站!”当天午饭时分,珊珊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原来,这位看起来白白净净的青年吃完了碗里的肉饼,剩下多半米饭不想吃了。
被称为“老甘”的青年今年22岁,有自闭和智力残疾,是2017年来到爱同在工疗室的。当时,妈妈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拿着钱去买东西,懂得找零就可以了。
“老甘”出生时因脑部缺氧,导致大脑损伤,出现自闭、智力低等情况,读书到小学四年级,实在不行就退学了。送到工疗室时,他会自己洗澡,但不会洗衣服,而且经常发脾气,暴饮暴食,喜欢学别人说话,还有多动攻击他人的行为。
当时,李润妹考虑再三,还是收下了“老甘”。经过4年的工疗训练,现在他可以自己洗衣服,可以与人简单对话,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此外,他还可以外出买东西,并会使用微信支付了。
在李润妹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三辆用字片制作的小汽车,一打听,才知道是一个叫“启华”的工友“制造”的。汽车非常精美,还可以看到驾驶室的方向盘和座椅。说起这位青年,李润妹赞不绝口。
作为自闭症和智力缺陷的“启华”刚送来爱同在工疗室时,生活几乎不能自理。为维护工疗室正常运转,李润妹计划向其家人收取一定的费用。结果,核对后,发现“启华”的父亲患有严重的疾病,妹妹尚小,也患癌症,一家人只有妈妈一个人工作,李润妹心软了。一年后,经过工疗,“启华”的情况不仅得到好转,还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每月获得工作1200元的收入。
自强不息,14人回归社会
中山市爱同在工作坊成立于2016年8月。次年,工作坊设立工疗室,设有五六名指导老师,服务对象是中度到重度的自闭症青少年,主要作用是心理辅导和帮教就业。因为成绩突出,曾连续三届获得中山市“博爱100”金奖和银奖。其中,“小骄阳”——关爱困境儿童计划获第六届“博爱100”公益创投活动社区最强公益金奖,同时还获得中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的“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示范点”称号。
目前,工疗室还有20多名男女青少年接受工疗,五年间,先后有14名精神有残疾的青少年经过工疗后,回归到正常社会,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些还回馈工疗室,成为工疗室的签约指导老师,或给予资金等支持。
“我们更希望更多的人正视这个群体,而不是可怜、同情。事实上,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他们做事并不比正常人差,而且对事情的专注力超乎常人。”离开爱同在工作坊时,李润妹说。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卢兴江
◆图+1/记者 卢兴江
◆编辑:王欣琳
◆二审:朱晖
◆三审:吴森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