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视频]
约瑟夫·格雷夫斯参演过所有莎士比亚的作品
他对莎士比亚见解独特
威廉·莎士比亚,又被人称作莎翁,这位逝世于405年前的英国戏剧家,与今天的我们有着怎样的联系?他为何能成为世界公认的艺术大师之一?
2021年10月26日晚上,由莎士比亚戏剧专家约瑟夫·格雷夫斯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一个人的莎士比亚》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小剧场上演。在该剧中,我们看到了莎士比亚对一个人的深远影响。
星期二艺术沙龙
独角戏《一个人的莎士比亚》
【2021年10月26日20:00】
【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 小剧场】
艺术家:约瑟夫·格雷夫斯
≡≡≡≡
独角戏《一个人的莎士比亚》舞台布景极致简约,全靠演员演技发挥。
舞台上,一个演员,一张课桌,两张椅子,加上一张莎翁的画像和一本莎翁全集,既是眼前的所有。一个半小时中,没有中场休息,没有任何停顿,66岁的约瑟夫·格雷夫斯一个人在剧中分饰多角:成长中的自己、疯狂的校长、耐心的父亲、可怜的汤姆,且不断在眼前与回忆中跳进跳出。
故事是根据约瑟夫·格雷夫斯的一段童年经历改编的。这位百老汇著名导演和演员,演绎过莎翁的所有作品,视莎士比亚为“西方戏剧之父”,认为他对戏剧语言的运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约瑟夫·格雷夫斯(左)在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扮演Prospero。
他一直想将自己当年与莎士比亚的“初遇”写出来,可直到2005年,在中国任教于北京大学的时候,他才找到了自认为最合适的呈现方式:独角戏。他认为,这种简单的形式,能够给观众更多想象,也很贴合故事中的“我”——一个6岁男孩的童真视角。
约瑟夫在演出前对本报记者透露,最初,它只是自己的教学示范,他在给北大学生教授莎士比亚时顺便给他们布置了写独角戏的作业,没想到今天它已在数十个城市演出场次超过300余场。该剧虽是自传体作品,仍有不少虚构成分,如具体事件、时间和人名,都做了处理。“不过,情感上是完全真实的。”
莎士比亚也是音乐家
它堪称是向莎翁致敬之作,不仅讲述的是学习莎士比亚的故事,台词也刻意模仿了莎剧的风格,有些台词本就来自莎剧。维多利亚时代的英语在某些方面就像是我们的文言文,当精巧的英文台词如暴风骤雨般席卷而来,虽然两旁有中文字幕可见,观众仍感觉应接不暇,可大家还是从约瑟夫传神的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语音中读懂了其中的情感。这里面,有恐惧与幽默,有羞愧与释然,还有最深的爱与忧伤。
《一个人的莎士比亚》台词模仿莎剧风格。
约瑟夫说,事实上,哪怕你听不懂莎士比亚式的英语,80%的听众仍可以从中感受到它的魅力。对演员和观众来说,这是一个神奇的经历。莎士比亚之所以是语言天才,台词穿透人心,不光是他写出了人性的真实与复杂,还在于他巧妙地运用了元音和辅音——构成英语的两种基本要素。元音饱含情感,辅音带来节奏。在演出后的互动环节,约瑟夫还向观众透露了莎士比亚鲜为人知的一面:莎翁曾为自己的剧作创作了四百多首歌曲,尽管它们很多后来都失传了。
《一个人的莎士比亚》最后以莎翁的《人生七阶》朗诵结尾。
与莎翁“恋爱”不能勉强
当剧中的脑瘫儿“可怜的汤姆”用尽全力挤出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毁灭”时,当孤独终老的瑞维尔校长在黯然回首吟起《皆大欢喜》中的《人生七阶》时,这些与主人公命运融为一体的台词,同时也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
对舞台上的瑞维尔校长和他苦命的脑瘫儿来说,莎士比亚是照亮惨淡人生的一线光。对舞台下的我们而言又如何?“莎士比亚让我们变得丰富,这也是所有伟大作品的价值所在,它们让普通人的生活更具意义和美感。”约塞夫说,他个人最喜欢的莎剧是《李尔王》,而“李尔王”也是让他感觉最具挑战性的角色。“他非常复杂、很有深度,每次排练,都是一场巨大的精力消耗,但每次演他,我都会有新的感受。”
约瑟夫·格雷夫斯饰演的李尔王。
虽然以推广莎士比亚作品为业,约瑟夫不像独角戏中瑞维尔校长那般严苛,他从不勉强他人去接受自己的偶像。“好的老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其本身对莎士比亚充满激情,也愿意分享,又恰好遇到对莎翁感兴趣的学生,这样才能擦出美妙的火花,勉强为之则难见成效。”
世界是一个舞台,
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
——莎士比亚
◆中山日报社云媒体中心
◆编导/记者 廖薇 陈家杰
◆文+/记者 廖薇
◆图+3、视频摄制/记者 孙俊军
◆视频后期/陈家杰
◆ 视频翻译配音:李实
◆编辑:廖薇
◆二审:孙俊军
◆三审:陈浩勤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北京大学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