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翠亨村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翠亨村位于南朗街道东南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蔡姓人南迁至此开村。原名蔡坑,因蔡姓人在此建村,且地处山坑旁而得名。后人见此地山林苍翠,坑水潺潺,风景优美,且当地方言中“蔡”与“翠”、“坑”与“亨”谐音,又寓意万事亨通,故于清道光初年改称翠亨。(摄影:黄春华)
▲翠亨村牛头山山腰处有一处战斗遗址,被称为“翠亨红楼”,是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歼灭日军据点遗址。该处原是孙科在家乡筹办实验农场时的办公室,1940年中山沧陷后,此处被日军占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6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发出《致敌伪军通牒》,勒令日、伪军停止战争行动。盘踞在翠亨红楼的日军负隅顽抗,被珠江纵队一支队歼灭。此外,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山纪念中学升起了中山地区首面五星红旗。(摄影:黄春华)
▲位于翠亨村中亨街2巷2号的杨维学故居,是中共中山本部县委油印室旧址。抗日战争时期,杨维学在此进行革命活动,曾掩护中共中山县委、义勇大队印刷宣传资料、报刊等。1940年5月至1942年,中共中山县委委员黄峰与党员郑振负责主编的县委机关宣传刊物《横门》,由杨维学带回家或在学校印刷。该处于2007年6月被中共中山市委核定公布为中山市革命遗址、中山市党史教育基地,2019年11月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摄影:黎旭升)
▲位于翠亨村杨殷故居花园内的兼善杨公祠,是中共南方局军事委员会和肃反委员会联络点。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由周恩来负责南方局的领导工作,当时负责南方局军事委员会和肃反委员会工作的杨殷即着手建立工作网,设立秘密联络点,该祠是活动地点之一。2012年1月,兼善杨公祠遗址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摄影:黎旭升)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蓝运良
◆三审: 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山市政府方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