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在上洲村的稻田上旅行(南国/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8-30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重游上洲村  

上洲村在我家乡对面,一条公路隔开了两个村庄,那时候那条窄窄的泥沙路有班车通行,是斗门到中山的必经之道。

上洲村前面是一大片农田,田间那条进村的小泥路超过一公里,在外面的公路看不见村庄,只见无垠的田野,种植蔬菜、甘蔗,水稻之类的农作物。有部分农田是我们李屋村的,小时候常常跟家里的大人去田间耕作。在我看来,这儿是童年的乐园,这里有翠绿无边的甘蔗林,有飘着稻香的水田,还有种着各种各样蔬菜的菜地,可以摘野花,摘菜,摘豆角……碧绿的油菜开着嫩黄的花,刚泛黄的番茄,紫色的茄子是最吸引人的,带着紫色的油光一个个挂在绿叶下,看见就想摘,那时的我不知糟蹋了多少蔬菜。

留在我记忆里是上1980年代初的上洲村,濒临海边,大小的河涌围绕着,潮涨潮退时有海水涌入河涌,中秋前后有禾虫游进来,种的甘蔗也特别甜。那里的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收入很低。

长大后外出读书工作很少回乡,好多年没有上洲村的消息。

几年前的一个秋天,顺德的同学说想找片稻田带上孩子去收割水稻,体验田间劳作生活。我打听到斗门镇上洲村委会举办水稻收割节,还备了镰刀、老式的脚踏打禾机等农具,欢迎四方宾客前往体验田间收割的乐趣。同学一听,喜滋滋地带上一家大小,从顺德市容桂出发,驱车走高速公路一小时就到上洲村。超过一公里的村道两旁种满挺拔的落羽杉,成片金黄的稻田,黄与绿相间的乡间美景,整洁的村容村貌把他醉倒,连声说没想到斗门还深藏如此美丽的乡村。

那年春天,斗门镇上洲村有上百亩格桑花开得正盛,像姹紫嫣红的海洋,朋友约我去看看花,沾沾春的气息。原来上洲村开发乡村旅游项目,趁着农闲时节,组织农民在村口冬休的稻田种植格桑花,通过公众号等新媒体发布信息,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春游。田间小道,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有在花丛里拍照的,有放风筝的,有追蝴蝶的,喜气洋洋,不亦乐乎。村里道路已铺上沥青,停车场停满了本地的、周边城市的车,村民们热情地向游客推出自己制作的叶仔糕、艾饼、咸角仔之类等应节的道地美食,也有自己种植的农产品。春天的上洲村到处是花香,到处是喜庆,到处是欢声笑语。

▲ 村前的篮球场(李静 摄)

前年春节,听说上洲村又出新招吸引游客,在冬休的稻田里种上不同颜色的植物拼出一个小猪佩奇卡通图案,还有大片的油菜花,为乡村旅游节带来新亮点。

近年来,关于上洲村的好消息频频上当地的新闻,这个地方究竟什么变化?

上洲村位于斗门镇西部,洲者水中陆地也,上洲者则处于河之上游。上洲村背靠虎跳门水道,与下洲村相邻,与新会沙堆镇隔水相望。水边有座68米高的小山,名曰上洲山。这座小山与邻村的下洲山有一段传说:斗门濒临南海,地处珠江出海口,水网密布,常害水灾,相传八仙来到斗门修水利,打赌谁在天亮前鸡啼前塞好那些河堤缺口就算赢。吕洞宾很努力,马上到对面海的梅阁山挑泥,一担接着一担到在那缺口上。张果老眼看他快塞好缺口了天还没亮,就故意学鸡啼。吕洞宾听到鸡啼声,以为自己输了,就地把泥倒掉,他倒掉那两筐泥变成了上洲山和下洲山。

清朝康熙年间,余姓族人从开平迁徙而来,在这个四面环海的小山脚下定居下来,以打鱼种田为业。后又有黄姓村民从新会迁来,邓姓村民从香山迁来,形成了三姓聚居的格局,以余姓人口较多。村中房舍皆背靠上洲山,呈扇形铺开,坐西向东,巷宽约六尺,排列整齐。村里最大的旧建筑余氏兰亭公祠,建于清光绪十九年,砖木石结构,青砖筑墙,屋顶有飞檐,七八米高挑的大开间,门前有三级麻石砌筑的台阶,气派恢弘。

▲ 村前白鹭飞(李静 摄)

过去的上洲村人靠天吃饭,一场台风养殖业几乎血本无归;一场大雨,村前的农作物全泡汤。村里大多是黄泥屋,祖祖辈辈就这么住着,破旧失修,拥挤不堪;低洼近海,下场雨就水浸道路。

今天的上洲村建起了不少两三层高具有岭南风貌新楼房,春赏繁花,夏游碧野,秋收金稻,冬品甘蔗,吸引各方游客,擦亮美丽经济的品牌效益,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听说上洲村是区里第一批完成市级乡村振兴样板村建设验收的乡村,完成了三线下地、雨污分流、道路硬化提升工程等项目,我很想去看看上洲村新面貌。一个周末,我跟随区作协的老师走进上洲村,还拜访村支部书记。

上洲村面积仅1.8平方公里,余书记带着我们步行参观上洲村。环村道是4米宽的沥青路,道旁植树,并安装造型美观的路灯,有公交车进村,解决了从县道进村最后一公里的困难。村中每一条小巷铺着整齐的石板,屋旁建有花圃,种上鲜花、绿植。村里有休闲公园,修建亭台、水池及运动设施,放眼望去,蓝天白云,鲜花盛开,干净整洁,农村比城里还美。这村没有蜘蛛网一样的电线、网线?连水管也没看见,他们不用水电、不上网吗?书记为我们解开这个谜,原来这就是三线下地的成果!

我们走到村后上洲山前,想看看吕洞宾留下的小山。午后的阳光穿过树林,洒在干净的沥青路上,一座有年代感的黄泥碉楼静静的屹立在山边,以斑驳的泥墙、残缺的门窗向人们诉说着尘封的过往。

走过200多级石板山道,登上这座相传是吕洞宾留下的名山,山上树木葱茏,山顶建了一座三层高的凉亭,造型古朴。登上凉亭的第三层,四周景观一览无遗。西边的虎跳门水道自北向南缓缓流过,水中沙洲永业围是斗门著名的禾虫产地。东面望去,近处有白鹭翻飞的白石山,远处是连绵苍翠的珠江门户第一峰——黄杨山,青山绿水,风光宜人。

▲春天的花海(邝心怡 摄)

宁静优雅的上洲村吸引了早年外出务工村民回流,还有一些外嫁女带着丈夫一家人回乡建房定居,户籍人口从900多人到现在接近1100人。村中的废弃池塘改造成休闲荷花池,种上荷花,周边砌着简朴的石栏,还有凉亭、石凳等,与周边的新房相得益彰,人就像住在公园里一样惬意。

村里仅存的几间老黄泥屋已无人居住,现在开展修建特色民宿项目,目前已有4间正在改造。“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上洲村有山有水,如果有特色民宿吸引游客住宿,那时我们上洲村就更上一层楼!”余书记一脸心驰神往,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当美丽的风景变成可持续发展的美丽经济,村民会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这是一个共享、互动平台。“文棚”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和读者交流、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000次,编辑部打赏50元/篇,12000次则打赏100元/篇;另外,每月由文棚主编推荐5篇优秀作品,给予50-100元奖励。优秀作品可以参加季赛和年度总决赛。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文责自负,发现造假、抄袭、套改等即予曝光。)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图/斗门新闻(除署名外)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深读|全城集结,抗疫线上的青春防线
原创 16746人浏览   2025-07-30
人人都是“防蚊灭蚊行动派”,招式有→
原创 11116人浏览   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