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山文艺名家(1)余菊庵:不求闻达,诗书画印呈“四绝”
栏目:推荐 来源: 发布:2021-07-03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开栏语]

传承中华文化,艺术为民而歌。

他们,默默耕耘在各自的艺术天地,抒发着对这片土地的挚爱;他们,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为中山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作为中山民间文艺全媒体报道项目的重要呈现之一,由即日起,中山日报社推出“走近中山文艺名家”系列,为你讲述他们的动人故事,以此扩大中山文化影响力,助力中山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和文化引领型城市”。

◆◆◆◆

中国美协副主席关山月为他作品集题词:“雪泥鸿爪”;林墉比喻他为“村野苍苍灿烂的梅株”;郭绍刚、杨之光等称他的“诗书画印”皆“四绝”。

而他潜心艺术,不求闻达,直到78岁,才迎来其一生中第一个个展。

他是中山著名文化“扫地僧”余菊庵。



[↑↑↑点击视频]
余菊庵的艺术人生

2021年,《中山当代文艺名家(第一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有关余菊庵的传记由余菊庵的学生、岭南书画院副院长、岭南印社副社长卢德铭主编。该书通过亲朋好友的回忆和艺术名家的评述,为我们还原了余菊庵的艺术人生。

丨默默不求时辈誉丨

余菊庵,名潜,又号“海棠花馆主”,1907年生于广东省中山市。早在20世纪30年代,书法家沈演公便评价其书法“沉雄苍健,非时辈所及”。当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刘纲纪、华夏与余菊庵素昧平生,偶见他的作品,亦大为赞叹。其中华夏更是辗转托人代求其作品收藏。

余菊庵书法作品。

其实,余菊庵的大半生都是在清贫中度过。他在篆刻、书法、绘画、诗词方面造诣深厚,既为生计,亦为自娱。早年的他以刻印章、卖字画为生,收入微薄,生活拮据,每日只吃一餐。可只要有些收入,他便将其投入到字画收藏中,为此,他甚至卖掉了自己在沙溪镇的祖屋。


年轻时代的余菊庵。

关于余菊庵对艺术的痴迷,其孙侄女黄小蜂回忆,在她孩童时期,舅公总是整日在家写字画画,到了吃饭时间,家人叫唤,他才走出房门。吃完饭后,他又回屋继续创作。正是这种苦行僧式的艺术修炼,造就了他的艺术成就。

然而,余菊庵一向深居简出,淡泊名利。战争时代,他饱尝了个人命运的颠沛流离;清贫岁月,他与家人聚少离多;创作路上,虽然长期以来不为人识,他始终坚守着艺术的纯粹。 前贤作画志终身,耐得辛勤耐得贫。默默不求时辈誉,飘飘风格出人群。这首《论画绝句示门生八首之一》,是他对学生的循循善诱,同样也是其个人的自勉。




丨待人真诚,严于律己丨

1985年,78岁的余菊庵迎来其一生中第一个个展——新成立不久的中山市博物馆内,《余菊庵书画作品展》吸引众多艺术名家前来参观。他被艺术界公认为艺坛上继陈子庄黄秋园之后,又一位在中国传统艺术路上达到“诗、书、画、印”“四绝”境界的艺术家。


余菊庵《陆放翁诗意图》。

即使如此,余菊庵仍自谦“花鸟画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很重要,但我还欠缺这种功夫”。

余菊庵认为艺术“中西各臻妙,画理可同参”,这体现了他在艺术认识方面的宽广和入微。余菊庵的字看似不经意,却又高古奇逸,他特别注重诗书画印的相融互济。 


余菊庵作品。

在中山,余菊庵的学生很多,人们尊称他为“余公”。他对学生的要求是“人品够,艺品够”。这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现为中山市书法家协会、市美术家协会顾问的李君田,在其15岁时曾跟随余菊庵学习书法。他表示,余菊庵的书法,熔铸诸家,自成一格,真草篆隶,各得其秒。余菊庵去世后,李君田在中山南区恒美开设了“余菊庵四绝馆”,一是表示对余菊庵艺术成就的崇敬,二是完成自己感恩老师的心愿。


余菊庵作品。

义女李敏玲对余菊庵更是感激不尽。上世纪九十年代,李敏玲得了重病,几个月不省人事,是余菊庵筹钱十几万为她治病,把她从鬼门关救了回来。原是邻居的何艳萍,后也成为其学生。一次,老人在新春佳节之际竟特意上楼去给何艳萍拜年。耄耋之人给小辈拜年,让何艳萍受宠若惊,她感叹:“余菊庵为人非常随和。”


余菊庵在家中作画。

余菊庵的学生路荆珍藏了老师当年的多幅作品和照片。“余公最让我敬佩的是,他不慕名利,常怀一颗安贫乐道之心,潜心追求艺术,待人真诚,严于律己。作为学生,我追随他四十多年,他一直影响着我,为我做人做事树立了一个榜样。”为弘扬余菊庵的艺术,路荆自费为余菊庵出版了多本作品集,并将多幅余菊庵精品之作捐给了中山市博物馆和市档案馆。“希望让更多人能看到余公的作品,研究他的艺术。”



郭绍纲当年创作的余菊庵画像。

1999年6月29日,余菊庵在中山市石岐驾鹤仙去。时逢22年的今天,在亲朋好友的点滴回忆中,在余菊庵苍古的艺术天地间,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生命、对艺术赤诚滚烫的初心。


◆出品: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中山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制作:中山日报社  中山+   
◆总监制:伍学标
◆监制:徐小江 程明盛 
◆策划、统筹/陈浩勤 廖薇 
◆编导/廖薇 郑建玲 陈家杰
◆视频摄制/ 陈家杰
◆文+,视频脚本/ 廖薇 郑建玲
◆配音/米朵
◆资料图片/卢德铭、路荆、中山出版
◆背景音乐:《竹林七弦》(龚一演绎)《梧叶舞秋风》(陈熙珵演绎)
◆编辑:廖薇
◆二审:曾淑花
◆三审:张鹏
◆终审: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