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盐古道石拱桥——王家桥
中国的石拱桥,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发展的前景,过去有用的东西,今天仍在起着作用,因此,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非遗历史文化,显示着中国各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在现代桥梁事业中,必然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座古桥,能经得起天灾战祸的考验,历千百年而不坏,不仅是作为古迹而被保存,而且仍保持其固有的功能不变,可以称作奇迹。当然,还应归功于历代的辛勤修缮者,这类修缮活动又往往是出自民间的爱桥护桥,这一社会风尚,在我国桥梁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传颂的。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这种历史上的观念和数量上的概念,以及有实物可按的直觉印象,都是为理解中国石拱桥所涉及到的知识面。
在革命老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王家乡的河流上,就有一座距今约322年历史,建筑考究,做工精细,独具土家民族风情特色的鸡蛋型石拱桥—王家桥,至今天堑通途,横跨南北两岸,巍然屹立在宽阔的河面上。
王家桥坐落在武陵山区方斗山山脉南麓的夹皮沟里,紧邻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境内的王家乡距石柱县城65公里,距万州56公里。河流起源于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北麓石家乡的梓桐沟和梦里荷塘官田坝流经鱼池毛坡、关庄口汇集王家,形成一条50米宽,日夜奔腾不息的小河,河水流经关渡河至麻坑,再汇入滚滚长江。唐宋时期,作为川盐重要口岸的西沱古镇码头至双河场(现在的枫木乡),这条由渝入鄂的巴盐古道,记载着背夫们的酸甜苦辣、坚韧不拔,也记载了土家先民用血汗谱写的一段段历史的沧桑。
川盐靠着成百上千老实巴交的土家背二哥,用偏背背着120至150斤不等的盐巴,三步两打杵,艰难地从朱家槽到山顶的楠木垭,一路都是几经垂直的坡度。背二哥们背着盐巴要大半天才能爬上1100米的楠木垭。稍稍歇息,又继续穿越铁扁槽,直下焦三坡,抵达王家坝,再到石家坝,直上黄水坝,抵达枫木乡,进入湖北省的鱼前口,汪家营到利川市。由此道与湖北、湖南进行川盐商贸易流通。时至今日,已成为远近驰名的巴盐古道。王家坝则是巴盐古道的必经之路。也是背二哥从西沱起点经过一天的行程后歇息的第一站,次日一大清早,又背着盐巴涉水过河,继续艰难的前行。若遇山洪暴发,河水猛涨,背二哥们就只好望着滔滔的河水兴叹,停留在沿河岸边的店子里驻扎,待到河水消退后,这才背着沉重的盐巴继续赶路。
王家乡冉氏五个祠堂之一的大屋祠堂,有位姓冉名玉喜的族长,是当地颇有名气,且有一定家产的富裕人家。他自幼心地善良,终身乐于做善事。哪家有难事,他就第一个站出来伸出援手,帮忙打点。人们都很崇敬他,称他是积阴德的大善人。对此,冉氏家族纷纷举荐他当上了族长。作为一族之长的冉玉喜,心胸宽广,办事洁身公正,光明磊落,始终把难事留给自己,好事让给别人,他办事实在,为人和谐的风范,深得家族人氏和周围百姓的拥护和赞誉。为了百姓和下苦力的穷苦人家的生命安全,过河不再涉水。明末清初(1684年),他召集族人合计,提议在丫口堡修一座石拱桥直达对岸。这一提议,得到了族人和平民百姓的拱手赞成。冉玉喜首先拿出自己家里的积蓄,然后动员族人和百姓,凭着自愿,能出多少出多少,不愿出钱的也不勉强。在他的带动下,很快筹集了20000大洋,请来30多位技术过硬的石匠师傅,开山采石,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心施工,终于在河面上建起了一座跨度45米,高10米,且安全坚固的第一座石拱桥。
300多年来,已有6把自动出鞘的除魔剑,崭杀了6起妖魔,而今还有一把吊在桥上,站在桥下,仰望桥顶中央,可以清楚看到,一把生了锈的崭妖除魔剑依然吊在桥梁的中央。说来也巧,上个世界80年代(即1982年),王家乡遭受100年不遇的洪水灾害,而这座石拱桥却依然经受住了特大洪峰的考验,完好无损。
石拱桥建成后,使南来北往的商人和盐运背二哥,再也不用涉水过河以致出现生命危险了。对此,背二哥们还你一言,我一语地凑起了一首顺口溜:王家有个大善人,名字就叫冉玉喜......这首顺口溜,虽然没有诗人写的那样有韵角,但他们仿佛都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对冉玉喜这位古时乐于奉献的大善人的感恩之情。
上个世纪60年代,石柱县人民政府组织土家农民手持钢钎二锤、锄头耙锄,全凭一双勤劳的手,历经3年时间的艰苦奋战,修通了石柱至王家乡到临渓镇的县道公路,之后又修至河呾乡并连通了万州。从此,王家这座石拱桥在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和无数次洪水的冲刷后,每天又承受着各种轻重车辆的碾压,然而,他依旧坚不可摧,横跨南北,巍然屹立在水流湍急的河面上。
(请勿微信投稿!中山日报“文棚”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和读者交流、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000次,编辑部打赏50元/篇,12000次则打赏100元/篇;优秀作品可以参加季赛和年度总决赛。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来稿无错别字,正确使用“得、的、地”;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倡导诚实、有用的写作,文章不粗制滥造、浮夸、轻飘、花哨及造假、抄袭、套改等。文责自负。)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图/作者提供
◆编辑:徐向东
◆二审:朱晖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