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进‖一碗栖凤渡鱼粉(乡域/纪实)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6-21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一碗栖凤渡鱼粉里的乡情和传承

郴州人尤喜吃粉,不仅早上吃,中午和晚上也常携家人或邀三五好友吃粉,有游子和远朋还乡时,兴致勃勃远赴栖凤渡或白露塘,近则到城区大街小巷嗦上一碗粉。

▲专家和作者前往非物质文化遗产栖凤渡鱼粉文化展览馆参观

郴州人可谓把米粉文化做到了极致。通常来说,郴州米粉按所添加的原料可分为杀猪粉、鱼粉、三鲜粉、酸辣粉、筒子骨粉、牛肉粉、牛腩粉、羊肉粉、小肠粉、炒码瘦肉粉、半肠半瘦粉、素粉……以白露塘杀猪粉和栖凤渡鱼粉最为出名。

鱼粉是郴州的特色美食之一,用新鲜的鱼肉和米粉为主要原料制成。有鱼头粉、片片鱼粉、金牌黄鸭叫粉、鱼杂粉等,散布于郴州的街道、圩镇、社区小巷,是老百姓喜爱的主食之一。不仅是早餐,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鱼粉组合、配料的多元化,很多家庭和上班族的中晚餐也喜欢用一碗粉来解决,尤其栖凤渡的鱼粉更是让人欲罢不能。

鱼粉颇得青睐,皆因米粉和鱼汤是绝配。米粉以大米为原料,经浸泡、蒸煮和压条等工序制成的条状、丝状米制品,而不是词义上理解的以大米为原料以研磨制成的粉状物料。米粉质地柔韧,富有弹性,水煮不糊汤,干炒不易断,配以各种菜码或汤料进行汤煮或干炒,爽滑入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尤其南方消费者)的喜爱。米粉品种众多,可分为排米粉、方块米粉、波纹米粉、银丝米粉、湿米粉和干米粉等。它们的生产工艺大同小异,一般为:大米—淘洗—浸泡—磨浆—蒸粉—压片(挤丝)—复蒸—冷却—干燥—包装—成品。关于米粉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无论哪种传说,都是当时的农耕文明向西南等地扩展推广的一种表现,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就是一部农耕文化史,耕读传家史和自力更生的奋斗史。

栖凤渡镇地腴水清,米香鱼美、人民勤朴,栖凤渡鱼粉就是出自这样一个恬静的江南小镇,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鱼粉文化。说到栖凤渡鱼粉及栖凤渡地名的来历还有一个典故:相传三国刘备的重要谋士、号“凤雏”的庞统路过军事重镇郴州时,偶然食得用河鲢鱼熬汤,加入当地五爪朝天红椒粉,调入当地特产豆膏、茶油等佐料,用家里过节备用的干切粉做成的一碗“鱼粉”,顿觉胃口大开,精神抖擞,大声赞道:“此乡野之味,亦可登大雅之堂!快哉!快哉!”后他励精图治,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因庞统号凤雏,又住宿栖河古渡口,后人把“凤雏”夜宿的古渡称为栖凤渡。

栖凤渡鱼粉由6种食材组成:鱼,为捞自栖凤河中野生鱼,鲜嫩无比;粉,为栖凤渡镇高岸田中稻米,用石磨磨成米浆蒸熟摊凉干,切成细窄米面,煮而不断;油,为岗脚乡山茶籽土榨茶油,异香扑鼻;辣椒,为廖王坪乡干红椒磨成的辣椒灰,祛腥驱寒;调味品,为清末民初五里牌乡雷震南、雷震西兄弟发明的豆膏,用栖凤渡、岗脚、廖王坪、太平乡、许家洞、马头岭(历史上均属栖凤渡大乡)一带的泥豆、黄豆熬制,又叫豆油,味道独特;最后是水,取自栖凤河清泉般的河水,熬成鱼汤,还未上桌,那鲜香味早已让人垂涎三尺。

“走千里路、万里路,舍不得栖凤渡!”这句古话说的不仅是栖凤渡的地方好,更是夸赞当地的传统小吃栖凤渡鱼粉。一些中央和省等地方领导到郴时,都品尝了一碗栖凤渡鱼粉。湖南“凤楚传奇”凤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米粉大擂台最佳人气奖得主李郴平为他们下厨煮粉,栖凤渡鱼粉凭地道的美味和特色,吸引了一大批“粉丝”。

栖凤渡镇旁边的瓦灶古村是栖凤渡鱼粉发源地之一,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栖凤渡鱼粉重要传承基地。近日受原郴州文联副主席、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得主冯志国(冯之)邀请,我们随冯老,湘南学院艺术系主任、《半条被子》雕塑作品作者唐凤鸣教授,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舞美设计师“田汉舞美设计奖”获得者曾昭茂教授,郴州画院张安祥院长及雕刻界几位朋友一行,前往非物质文化遗产栖凤渡鱼粉文化展览馆建言献策。

冯老为整个非遗文化馆提出了总体性的要求和设想,唐凤鸣教授根据鱼粉基地的实际就绘画及雕刻所用材料提出中肯的建议,曾昭茂教授就整个舞台效果及设计做了发言,张安祥院长就连环画做了初步构思,我就展厅入门的主题山水画的雕刻材料及展馆大门的雕塑之文化寓意发表了看法,助手们做了补充。

中国人的文化与骨子里崇尚“民以食为天”,而早餐是一日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怎样让早餐更便捷又有营养,南方鱼米之乡的人们,便在生活劳动中发明了与北方主食相对应的“米粉”。郴州的小吃哪个最有名?“栖凤渡”鱼粉肯定是郴州最具代表性的特色食品之一,可谓是郴州的一张名片和地理标志产品,如何把郴州推向全国,把郴州文化包括食品非遗文化发掘、保护、传承和发扬得更好,是每个郴州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故里、千年古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发掘和传承郴州地方“金矿”,打造富有特色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栖凤渡鱼粉非遗文化展馆的打造,我想就是出于这样的一种理念和尝试。

一个地方,文化是根,能把鱼和米这两种主要食材元素糅合成文化,并成功申请非遗文化是一个成功的探究。一群文化工作者,能为地方的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做点贡献,是其骄傲和荣幸。一个老板或者投资者,能把鱼粉这个经济元素作为文化来传承,并为百姓所喜欢,他无疑是成功的。鱼粉非遗文化展馆能吸引更多的人去看一看、尝一尝,带着孩子和家人既饱眼福又享口福,这就是一种幸福和小康,也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请勿微信投稿!中山日报“文棚”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和读者交流、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000次,编辑部打赏50元/篇,12000次则打赏100元/篇;优秀作品可以参加季赛和年度总决赛。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来稿无错别字,正确使用“得、的、地”;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倡导诚实、有用的写作,文章不粗制滥造、浮夸、轻飘、花哨及造假、抄袭、套改等。文责自负。)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图/作者提供
◆编辑:徐向东
◆二审:蓝运良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首个冰淇淋主题文旅景区来啦
15964人浏览   202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