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记好味道
乌记是家位于惠州城区五一路北门街25号的客家风味私厨,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一家网红打卡店。老板叫苗永安,上过电视报纸。
我们住在康帝国际酒店,出门往右后走百来米,沿着台阶爬上朝京门城楼,粗略参观了楼上惠州府城遗址博物馆。朝京门必看,它在惠州的地位类似于越秀山镇海楼在广州的地位,是城市的历史坐标。后顺着城墙逛到了步行街,但为了专门去乌记寻味,又从步行街兜转500米回至五一路,假如从酒店直接去乌记,出门往左200米即到。
五一路是条老街,好在有高高大大的街面牌坊屏风一般,把流光溢彩、热闹非凡的环城西路和风光旖旎、水波微澜的惠州西湖挡在了外面,便隐藏了里面的简陋。进内街,有几家卖水果吃食的小摊档,房屋破旧,招牌老化,尚有八九十年代的街景。在街中段巷口左转就到北门街,站在巷口可以看到前方30米乌记的黑字招牌呢。
乌记显然要等位,我们拿到了小桌排位号14,被告知估计要等大半个小时,最好提前预约。等的间隙,看一看小巷街景。乌记门口墙柱上写有一大段黑底金字的“清朝《中营守备府》旧址简介”,并标示“惠州市惠州城不可移动文物——北门街苗屋”字样。我细读了一下,苗氏先祖苗之英从浙江东阳奉圣喻赴惠任左营游击(正三品)始,代代苗氏族人戊守惠城,辛亥革命后,苗氏后人购得中营守备府及“箭道”、宜园所辖范围,最终成为根植鹅城的惠州人,可见苗家与惠城渊源之深,也可见苗家兴旺发达之不易。北门街28号“老苗屋”与乌记25号“新苗屋”隔着三五尺巷门对门,怪不得两门上都贴着一样的对联:春浓北廓,派衍东阳。北廓大意是北方城廓,苗氏武将守城出身,宗族是从浙江东阳衍生而来。字体应是颜体,大气端庄方正,勾联一下简介就很能说明渊源深厚了。
坐在门口等位。门口位置狭小,但里面宽大,进深很长,一个开敞的大厅,大厅两侧是四间厢房,大厅和厢房都可以用餐。看到门口墙上用镜框简易装裱一些乌记的介绍资料,大致是广东卫视、惠州电视台和惠州日报上的宣传采访,细字看不清楚,有两篇大标题印象挺深“低调的北门街,显赫的苗家”和“三百多年老宅里,炒出惠州新滋味”。
我随手拍下一株盆栽的桂花,就在影壁阶上屋角的电表箱下面,树形姿态舒展,叶片油亮青绿,呈现一派盈然生气。在老宅子里找寻精细的旧味道,在旧味道里寻找生发的新故事,真是一件开心乐事,等再久都值得了。
终于坐下来,苗老板的小女儿招呼点菜。我们点了六个菜:半只盐水鸡、炒河蚬、咕噜肉、煲仔排骨生肠、客家酿豆腐、肉汁淋芥菜。我爱人介绍,咕噜肉网上好评第一,盐水鸡也是招牌必点,排骨生肠、酿豆腐和芥菜都算下饭好菜。
上菜很快。咕噜肉,这道菜其实粤菜店到处都有,我吃过两次上佳之作,一次在白云山蒲谷餐厅,但那里现在已经清拆了,一次就是现在的乌记了,堪称叫绝。我不是厨师,也不是美食家,只是普通食客。咕噜肉大概是肉裹着粉油炸之后再裹一层糖浆,好就好在乌记的咕噜肉炸得金黄、酥脆,裹糖均净、通透,吃起来香甜松口、味正清醇,妙就妙在一盘色泽明艳诱人,菠萝黄,微透亮,温热肉糯,水果清香,满盘蜜黄之上点缀着几块白色的薄脆,在唇齿之间,再强化一下干脆爽快的感受。吃过很多次咕噜肉,不少地方不是肉丸炸实了,炸焦了,便是糖糊了,整盘的色泽不鲜活,很难做到象乌记的咕噜肉色香味俱佳,各种要素均衡得刚刚好的。网评第一,果然名不虚传。
盐水鸡味道很正,应该是选取的走地鸡,只加点盐炖熟,火候拿捏好,骨肉分离,白切出来,肉质细嫩,留小许原汤。炒河蚬,弄得很干净,无任何泥沙,放着葱花,蚬美汁鲜,不可多得。客家酿豆腐,不卖隔夜的,豆味浓郁,滑溜溜,煲底的娃娃菜泡在滚烫的酱汁里,非常解馋。肉汁淋芥菜,青翠如碧玉,清苦下火,解腻舒心,有田园农家味道。独排骨生肠煲,稍显咸,放的是辣酱,辣味没有融进肉骨里去,有点小遗憾。
三个人六个菜,吃得满嘴流油,肠塞肚圆,坐着都打起饱嗝,买单时只花260多块钱,真是超抵。
假如去惠州西湖,乌记是个就餐打卡的不错选择,确实从食材的精致、味道的纯正、厨艺的渊源上有值得称道之处。只是不知为何它取名叫“乌记”,下次要请教一番。
(请勿微信投稿!中山日报“文棚”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和读者交流、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000次,编辑部打赏50元/篇,12000次则打赏100元/篇;优秀作品可以参加季赛和年度总决赛。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来稿无错别字,正确使用“得、的、地”;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文责自负。)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图+4/陈中奇
◆编辑:徐向东
◆二审:蓝运良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 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