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德‖ 放牛的日子(意味/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4-07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放牛

记得八十年代末,刚刚包产到户不久,我家就养了两头牛。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身体不好,加上还要种地操持家务,放牛是顾不上的。平时,都是大我几岁的姑姐放的。上学后,就由我和小姑一起去放。 

夏天的早晨,刚出山的太阳很温和,天气凉爽,青草上的露珠闪闪发光,鸟儿欢快地鸣叫着,老牛走上山坡,埋头吃起草来。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小牛犊的调皮捣蛋,真是让人佩服得很。它这里瞅瞅,那里看看,一会儿沙沙地跑出老远,一会儿又跑去用头抵其他的小牛,惹得人家发怒,和它打起来,待老母牛“哞——”的一声唤,它就乖乖地跑回母牛身边吃奶。

只有十几岁的姑姐,性情温和,少年老成,她像那头老牛一样,一走进山坡就忙着扯野菜,有时他也会指着一棵树对我说,这个是石梅树,夏天口渴的时候可以摘来吃。有时又指着一一黄黄的野菜,这叫做地菜,炒着吃很香。 可我就像那头小牛犊一样,没有一阵子安静,一会儿被美丽蝴蝶引得满山跑,一会儿去捉蚂蚱,别说认识野菜了,玩得高兴了,连赶小牛犊的事都忘了。有时捉不到我心爱的小动物,还硬要小姑帮我弄一只。小姑一边扯猪草,一边操心着牛,还要时时提醒我注意安全,对于我这个“野蛮公子”,小姑一点办法都没有。而我,忙得不亦乐乎。

伏天太阳起得早,比太阳起得更早的是我们的村子。趁着太阳没出来,没耕完头茬地的人家,早早吆着牛下地了。悠扬的牛铃叮叮当当的响起来,喊牛的吆喝声也响起来。女人们早起来了,餐桌上弄了白面条,放着红红的剁辣椒。淡蓝色的炊烟,从家家烟囱里袅袅的飘起来,弥漫在村子上空。娃娃们也被早早从睡梦里喊醒,打着哈欠,揉揉惺忪的睡眼,吃一碗辣椒拌面,就要去放牛了。

出了村子,沿着南山蜿蜒的山路,大约一两公里的山路就到了。杨化垴是一个相对水草茂盛的地方。上面林木茂密,挨着岩石旁边还有山泉水,那是放牛的好地方。在那里,可不用操心牛跑远,也不害怕牛吃庄稼,更不担心牛吃不饱。即使两头牛打架,也不用担心牛会滚坡。只要把牛赶到杨化垴,放牛娃就基本万事大吉了。

牛低着头吃着青草,慢慢地移动着,等吃饱了,就地一卧,细细地反刍。再看放牛娃们,小一些的,两三个一堆,围在一起抓五子,或摘些毛儿子(狗尾巴草),在两根小棍子中间绑上线,耍毛娃娃过河。年龄稍大一点已经知道生活的艰辛了,扯猪草的扯猪草,剜野菜的剜野菜。等渴了,跑到山泉水边,两手一掬,或倒身趴在泉边,咕咚咕咚一气狂饮,那真叫一个爽!饿了,到附近的地里刨些红薯,在地上掏个坑烧着吃,把脸弄得像黑包公,互相取笑,打打闹闹,好不快活!

头茬地耕过不久,得趁着伏里耕二茬地,这样地里的草根翻出来容易晒死,晒不死的也不容易落草籽,来年庄稼不会被草淹没,土地肥力也好。每天上午,妈妈和我们负责耕地,下午,我和弟弟负责放牛。

杨化垴虽好,可老是要爬坡很累,走的时间长。有时候我们就是晒山排这个地方。晒山排离村子不远,出了村,大概十几分钟就到了。晒山排有许多石头,在坡顶有很多大青石。有的地方像床一样的大青石,斜斜的卧在半坡上。太阳西斜的时候,我们把牛赶上山坡,饥肠辘辘的牛埋下头,像逐日的夸父,随着光影不挑不拣往上吃。我们一帮牛倌们,扯猪草的、除草的、还有在坡上拦牛的,被称为书呆子的我,找个平展的大青石,把随身带的军用雨衣铺在大青石上,躺在上面看书。

棉花一样白的云,在天上游荡着,伴随着轻轻吹来的风,牛在山坡吃草,阳光慢悠悠往山后面走。拿书的手酸了,看书的眼迷了,书往脸上一盖,思想天马行空,悠哉悠哉。“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里的牧童,大概就是此时的我吧?

偶尔,也会有“捉狭鬼”一声大喊:有蛇!瞬时吓得魂飞魄散,慌乱中滚到青板下,半身衣服全部是土,一副狼狈的样子被他们取笑,终于恼羞成怒,免不了来一场仗化解心中的怒气,结束尴尬。随着天黑,大家在“战斗”中又和好如初了。

这个牛倌,从小学到初中,当得惬意而快乐。当然,中间的烦恼、担忧、痛苦和意想不到也不少:也曾突遇躲不及的暴雨,变成不折不扣的落汤鸡;也曾因一场暴雨过后,在鱼脊背一样滑的下坡路上,被摔得浑身是泥,皮青脸肿;也曾为赶发情期的牛,这山跑那山,跑到腿感觉要断;也曾有因那馋嘴牛偷吃人家庄稼,让人骂得恨不能钻地缝的无地自容;也曾……可是俗话说:晴天总比雨天多,再说,人活一辈子,不如意的事太多了,不如只记着快乐的,才能活得不沉重,感知活着的乐趣,才能更好的生活。对于我来说,每一个放牛的记忆,全是满满的快乐。

每次回老家,看到那些放牛的人,总会忆起往日放牛的情景,不禁心生神往,总是忍不住想:若能守一小院,养两头牛,每天迎着朝阳去放牛,静看云卷云舒,看草长,看花开,看蝴蝶闹,蜜蜂忙。“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人生纵有三千烦恼,也会被消解得一干二净吧?

(请勿微信投稿!文棚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000次,编辑部打赏50元/篇,12000次则打赏100元/篇;优秀作品可以参加季赛和年度总决赛。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来稿无错别字,正确使用“得、的、地”;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文责自负。)


◆中山日报新媒体中心
◆题图/通讯员  梁博泉
◆编辑:徐向东
◆二审:曾淑花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 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7月15日零时起,员峰桥全封闭大修
13481人浏览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