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淑梅‖回到里溪(“红心互联”征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3-29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回到里溪

春日暖阳和煦,微醺的风吹拂着青葱的山峦,波光潋滟的岐江河面上映照着缕缕晨光,惬意舒适。又回到里溪,沿着昔日的足迹,寻觅那份久违的忆记。

十年前,我曾在板芙镇工作过一段时间,挂点联系里溪村。坐拥“两江三岸”的板芙 ,有大片农田和村落,田园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我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里溪村位于板芙的南面,是最小的一个村庄,那时我每天早出晚归,足迹踏遍了小村每个角落。

村口,立着一块巨大的黄蜡石,上面写着“鲤溪 老区人民欢迎您”几个醒目的红色大字。“为何叫鲤溪?”友人问。我曾听当地人说,里溪古时为深湾海的一个浅水湾,后淤积成滩。每到鲤鱼产卵时,村里的两条小溪内总有好多鲤鱼向山上洄游,因此被老一辈的人称为“鲤溪村”,后改称“里溪”。 

“十年人事几番新,景物焕新依旧在。”里溪村委会还在旧址,外墙刚粉刷一新。记得那一年,刚好村委换届选举,我跟随工作组全程参与。第一次到农村工作,那人、那事一幕幕如昨日再现,记忆犹新。里溪村的红色基因源远流长,保持着一贯的光荣传统。村委们团结互助,凝心聚力,为村民干实事谋幸福,是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当年的村支部书记伟哥,领导管理水平高,表现特别优秀,后来被提拔为镇中层领导。

里溪村地杰人灵、民风淳厚,在不同时代涌现许多让后人铭记的历史片段。在抗战时期,里溪是中山重要的革命老区,有一大批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战斗英雄,为中山抗战作出了贡献。1938年12月,在区党委领导下,村里成立了抗日先锋队里溪中队,先后经历了10多次大小战斗,有蔡锡洪、蔡万生、林关裕、蔡万添、蔡日生、萧容欢等抗日英雄。

走进村里的革命纪念亭,上面有一对楹联刻着:“碧血千秋化春雨,壮怀万古激后人。”里面有一座烈士纪念碑,上面刻着抗战中牺牲烈士的名字,还有珠江纵队第一支队长欧初同志的题词“浩气长存”。 

 在一面表现革命志士前仆后继的雕塑墙前,我们庄严地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缅怀英烈们为大爱而献身的历史。一段红色记忆,唤起我们久违的革命热情。

“敢为天下先”是中山人特有的创新精神。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穷则思变,里溪村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改革。20岁出头的林德成,时任里溪大队支部书记,他冒着巨大政治风险带领着村民推行“联产到劳”的生产模式。在土地及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土地分包给村民耕种;一小部分劳作时间由大队统一支配,大部分劳作时间由村民自行灵活安排;生产队规定粮食产量,村民承包的土地产量不足就从口粮中扣除,超产部分归承包村民所得。

这种模式不仅让村的粮食亩产量满足了上调任务,还让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附近村落推广后,也实现了大丰收。由此,里溪村获得了“广东小岗村”的称号。

时至今日,里溪已成为“党建引领农村改革示范村”。村民已不再单纯靠种地生活,大部分村民依靠外出打工或房屋租赁为生,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在乡村旅游、优质农业等方面中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成为新时期乡村振兴的“里溪样板”。

我弯着腰,小心翼翼地穿过一棵形状奇特的古榕树,坐在树头边上,听旁边的老人讲故事。这棵名为“屋仔树”的榕树,是月角开村先祖种下,距今已约一百四十多年。古树枝繁叶茂,奇特造型,活脱脱像一间小屋。不远处,在一座大院落后面,有一口古井,上面架着绳索、水桶;我低头探视,水清澈平静,如一面镜子,深不可测。在华帝庙的旁边,还有一株一百三十多年的古樟树,高大挺拔,苍翠欲滴。枝叶之间交相盘旋,长满绿色的青藤,抬头远望,就像一个绿色图腾悬挂在空中。 

“屋仔树、古樟树、古井是我们村的三宝,有一百多年了。”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喷着袅袅烟圈,黑黝黝的脸庞上布满皱纹,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饱含着深情的泪花。

行走在如诗如画的乡间小路上,树绿草青,繁花似锦,争妍斗艳,空气中弥漫着春日倍润的气息;目光越过广袤的田野,绿意葱茏,远山巅处抹上一层温暖的阳光。里溪这个井然有序的小村庄,走过了百年的沧桑,见证着历史的轮回。那一幢幢掩映在竹林中的白墙红瓦房子,洋溢在村民脸上的幸福笑容,丰盈了秀美小村的景致与气韵,让我们久久难以忘怀。(注:图文无关)


◆中山日报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蓝运良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 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全市暴雨预警降级为黄色
14454人浏览   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