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的河南人
外地朋友问我,你们河南人为什么说“中”?别说,她们的这一问还真问住了我,我和众多好面子的河南人一样为了不失面子,只好支支吾吾做答:大概是因为河南地处中原,古时天下分九州,河南为豫州,豫州“居九州之中”而境内多平原,又称中州,中原。也许就是因为它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河南人爱说“中”,外地人毕竟是外地人,本来就对河南不了解,听了我的话竟然信以为真。
可是我的河南老乡可没有这么客气,他严正指出了我的错误,他说,河南人爱说“中”是因为河南人牛气、自负,爱以自我为中心!接着他给我列举了诸多令河南人自负的理由。他说,河南是带着复杂的历史记忆进入人们视野的,河南就是古老、悠久、传统、厚重的代名词,翻翻任何一块土地,都能闻到中国历朝历代的气息,而且中国的很多词汇很多典故都和河南有关或出自河南,比如“问鼎中原”,“逐鹿中原”,“跃马中原”,“血沃中原肥劲草”,“八方风雨会中州”“得中原者得天下”等,唉呀,多了去了,他们哪一个省份有这么多典故,有这么厚重,河南要是不重要能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你说咱河南人能不自傲吗?能不牛气吗?咱河南的“中”字里就“牛气”的意思!接着,他又给我列举了中原文化真“中”的凭证:形容中原文化就得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这些词!一万多年前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就开始人类居文明史,产生了诸如安阳小南海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等,而这些文化中的河洛文化不仅是代表了中原文化,而且它辐射到全国,从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这些都是咱河南人创造的,咱能不自豪吗?能不说“中”吗?
再加上,一说起咱河南,名人故里就多起来,新郑是轩辕黄帝的故里,淮阳是伏羲初画八卦的地方,夏邑是孔子的祖籍地,南阳是姜子牙的封地,诸葛亮的故里,鹿邑是老子故里,民权是庄子故里,鲁山是墨子故里,叶县是叶公故里,偃师是玄奘故里,禹县是吴道子的故里,巩义是杜甫的故里……二十四史中立传的人物有5700多人,其中咱河南人就占了912人,他一口气说了中国历史上超级名人一大堆,然后,偏着头问我:你说咱河南人能不说“中”,能不“牛”吗?看我被打懵的样子,他还真有点得理不让人的架势,继续滔滔不绝起来:什么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河图洛书,仓颉造字,《周易》《诗经》……等等又是一大串,说得我也自豪感顿生,自负感旺长。这老兄最后结语更是让我大吃一惊:河南是中国人的根,咱河南人就是中国人的娘。
但是静静地细想,河南人可不是人人都像他这样躺在祖先的丰功伟绩上骄傲自大的人,作为河南人,我认为他对说“中”的理解有些片面,中庸之道提倡的过犹不及耳,过分地力捧也是对我们河南人的打压和小觑,有失我们河南人的厚道和纯朴!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河南人说“中”的场景一般是这样的:一个人满脸谦和地问另一个人:“老兄,你说这事这样做中不中?”如果觉得这事“中”、“可行”另一个人他就会干脆爽快地回答:“中”!这“中”完全是对决策人的肯定和赞许,还含着自己积极地响应和配合。
这是多么平等民主的画面,怎么能说河南人是以自我为中心,自负骄傲呢?我开始翻阅书籍,查找“中”的最原始的意义,查找后,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中”最初并不是个方位词,而是指氏族的中旗!一面插在氏族部落的中央,能够代表氏族精神的迎风招展的一面旗帜!只要这面旗帜在,大家就有了中心,就安定,同时,只要这面旗帜在,就有了一种召唤和响应的凭借!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凝聚力,一种自觉的配合和响应(而大篆“中”的写法,则更像一面有长穗的旌旗随风飘动)!而这面迎风而展的旗帜很符合河南人说中的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了河南人憨厚中直的性格,更符合河南人说中的本义:河南人说“中”代表的就是响应和配合,代表着河南人不卑不亢的性格,“中”不仅是一面旗帜,还有迎风飘动的长穗,那是一种既有主导又有配合的召唤,既有自已又有别人的相互照应,那随风飘动的旗帜,还有飘动的长穗其实就是一种象征。
再仔细品读河南人说“中”的画面,还真找不出河南人说“中”的骄傲自负的一面,倒是品读出了河南人的宽厚谦和的一面来,河南人这样说“中”倒真是暗合了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是中庸里关于“中”的意义,其实和我们河南人接触久了,你会发现,普普通通的河南人,对中庸的体现最会深刻,沉稳的家长教育孩子,遇事不要出什么风头,不要做了漏头的椽子;女孩长得漂亮,有点涵养的家长决不让孩子张狂着去选美,其实不是河南没有美女,河南真正漂亮的美女都不屑于参加选美,认为抛头露面让人们像物件一样评来评去有失做人的尊严,所以你去看参加选美的河南美女,都不是河南美女中的正品,河南真正的美女是不张狂的,也因为河南人把“不张狂”做为评价人的标准,所以现今中国的演艺圈说不上几个是河南人,河南人把表现欲强当做是恶劣的品质,可是正是这样一种性格诉求,导致河南人在现在这个讲包装,讲炒作的时代显得有些木讷和愚笨,不是河南人不会炒作,而根本就是骨子里对炒作的厌恶,当然这也是现今为什么河南人被别省的人不理解甚至偏见的原因,不是河南人不创新,而是创新了也不说,我所在的单位就有这样一个事:本来在十年前,我们单位里一位工人就在供水抢修中自已研制出了一种快速抢修节头,他只是觉得这事是份内的事,只是默默地在工作中用了,并没有当作一种创意去开发,而最近一个厂家以生产快速抢修节头而叫响整个供水行业,并且以研制人的名字命名了这种节头而行销全国,等我们单位满怀充敬的心去看了之后才发现,他们的技术并不先进到哪儿,原来我们十年前就研制出来了一直再用着,只是我们没想叫不会叫,没有叫响而已。这件事还有像这件事的许多事,每天都重复地发生在我们这些说“中”的河南人身上。
总之,河南人太不爱太不会表现自己,而不会表现的根源在不爱表现上。可以这么说,河南人不爱表现自己导致不会表现自己。这也是河南人落伍于时代的原因,不爱表现怎么能招来眼球,不招来眼球,怎么能引来交流?没有交流怎么开放和吸收?怎么让别人了解自己?又怎么了解别人?不让别人了解又怎么能树立起自身的形象,又怎么在向别人学习中完善自我,怎么能够赶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呀,不爱外露的河南人,得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适当地开放,才有利于河南的发展河南人的成长。不过,从今年登上热搜的春晚和元霄晚会上憨呆圆肥而以生气四溢的唐宫夜宴的小姐姐们和那些背景以我国令人眩目的科技成就为背景的武术表演来看,我们河南人已经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的表达秘笈,看起来我们河南人已经觉醒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在中部崛起,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我们这群说“中”的河南人,看来是有点土有点木讷,但是走近了你才能发现,原来这土气里都是积淀,积淀着中国最古老的文化,木讷里都是传承,传承了中国最传统的性格。只有走近了你才会发现他们的美他们的好,所以你还是来河南一趟吧。
◆中山日报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彭晓剑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