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年味豆皮香
我的家乡在江汉平原的一个小山村,那里的绿豆皮子,是新年不可缺的年味特产。
绿豆皮子,家乡人说是豆皮子,其制作过程说是摊豆皮子。
每到腊月,家乡的石磨便会被人们从角落请出来,抬到磨架上,扫尘,洁身 ,从磨眼里一勺勺喂豆喂米,打豆腐,磨米粉,忙得很。石磨吱嘎吱嘎地转动,应和着腊月走向新年的欢快脚步声。
作为农村娃,我曾插过秧,割过稻,也跟着姐姐摘过绿豆。摘绿豆可是件细致活,姐姐挎着大竹篮,我挎着小竹篮,要手工一粒粒地摘,老半天才能摘满一篮子。那时我个头矮,长势茂盛的豆杆几乎湮没我半个身子。姐姐教我,要摘饱满、颜色呈黑的绿豆荚,这样的绿豆成熟早。因为绿豆颗粒小,产量低,自然成宝,摘回家后晒到竹席上,不几日豆荚爆裂开来,绿豆便与豆荚分了家,宝贝似的绿豆由母亲装进布袋,捆绑严实,归到粮仓,只待到腊月摊豆皮子。
豆皮子一般按三比一的配方,即约三斤大米一斤绿豆,一般人家会摊上三四十斤或五六十斤不等,人口多的也会摊上上百斤。
摊豆皮子很有仪式感。先将鲜大米和绿豆分开洗净,浸泡一晚,待到豆、米膨胀饱满,再换上干净水,抬到石磨旁,石磨底下放上接米浆的大木盆。邻家的大哥大嫂,对门的姑妈姨丈们都来了,各就各位,男人推磨,女人喂磨,白色的米浆嘀嗒地流下来,不多时盆里的米浆渐升高,厨娘们舀上一盆,端到厨房准备下锅。着柴火的和摊豆皮子的两个人要配合默契。那柴火是从林中捡回的干爽松针,火候要不大不小,大了豆皮子易焦煳,小了豆皮子有烟熏味。
小孩子们蹦蹦跳跳,像蝴蝶一样飞来飞去。有时在一旁还模仿大人推磨的动作。瞧,推磨人还真像在舞蹈,两只脚一前一后,双手握紧磨杆子,胳膊随磨呈三百六十度地转动,身子有节奏地前俯后仰。热了擦把汗,脱掉棉袄继续推,推累了,自然有人接替。
再说喂磨也要讲技巧,待到磨杆柄轴转过面前时,才及时送上一勺。否则,磨杆柄撞上勺子,豆米便会洒到磨面上,推磨人只得放慢速度,等喂磨人将洒出的豆米赶到磨眼后,方能提速。
有时候,力气大的小孩也会逞能,缠着大人让他推上几圈过把瘾,当然,这样一般是薄石磨。在家乡,厚石磨一般是不受欢迎的,谁家要是有厚石磨,连主人也会嫌弃它,谁愿意多使几倍的力气呢。
再看厨娘摊豆皮子,用小毛刷沾油刷锅(毛刷用自种的蓖麻皮制成),倒米浆,洒上切碎的葱花,用毛刷飞快地向周围均匀赶开。一面熟透,再反过另一面,不多时葱香四溢,起锅瞬间完成。放到竹苕萁上的一摞摞豆皮饼,像重叠着的圆圆的乡村月亮。
几个小时后,浆磨完了,豆皮也摊得接近尾声了。主人会将摊好的豆皮饼撕成小块,放油炒一炒,几大盘端上桌,再弄几个小炒,犒劳帮忙摊豆皮子的近邻、姑姨们。走时,还要硬塞几张豆皮让他们带回家。
接下来家人要将豆皮摊开,冷却,切成条状,晒干,封存。
拜年来客了,冷盘热盘摆满桌,米饭基本不用煮,就煮一锅豆皮条,放点油盐,一碗一碗端上来,菜香,酒香,豆皮香,跌宕起伏在新年美好的祝福声中。
而今,豆皮子已成家乡不可缺的一道美味,只是,打浆机取代了石磨,从前要推半天石磨方能完成的打浆,而今用打浆机仅需半小时。
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我们都成为了时代的宠儿,成为了幸福的受益者。
那舌尖上的豆皮香,伴随着我们成长。在悠悠的岁月中,俨然成为小村一笔珍贵的遗产,代代相传。让人无论走多远,那抹豆皮香,总在年中召唤……
作者地址:中山市坦洲镇
◆中山日报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曾淑花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