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人家好意头:吃了年糕“年年高”
栏目:推荐 来源: 发布:2021-02-07

曾经,办年货是寻常百姓家过年的头等大事,吃的、穿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一样一样备齐,这过程虽琐屑但并不劳烦,反而让人满心期待和欢喜。

但如今,吃穿易得,只有那些平时轻易吃不到而过年必定有的小吃们,还在不时撩拨年末的味蕾和神经。踏进腊月,年糕的甜,油角的脆,煎堆的糯,就像一句温馨提醒,稍不留神便涌上心头。

今天,年的脚步就快来到家门口,我们来聊一聊中山人的年糕。


红红炉火,年糕炊起来,农历新年也就快到了。摄影 | 罗新荣

年糕,寓意“年高”,谓工作收入学习成绩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提高,在年货中颇有江湖地位。

“西乡佬,笨实糕”。提起年糕,不能不提隆都地区的年糕,为什么说“笨实糕”呢?大呀,动辄几斗糯米打成粉,加入红糖,调成粉浆,用一个篾青编织的“炊笼”装起(“炊笼”里面选大蕉叶铺好,作隔开粉浆于篾青之用),置一口大铁锅中,蒸十几个小时,这期间需要柴火旺烧不停不歇,所以蒸年糕的过程中,常见亲朋戚友三姑六婆齐聚火旁,嗑瓜子,唠家常。

年糕多是腊月二十以后蒸制,傍晚开始蒸(因白天要用锅做饭),为了给小孩解馋,一般人家都会留点粉浆,用蕉叶包成小孩拳头大小,土话称“临擒”(音),待小孩睡前可做宵夜。蒸年糕时候放十数个鸡蛋,鸡蛋吸收了糯米和红糖精华,味道香厚,有说是妇女暖宫至宝。

年糕蒸好可不能马上开吃,要到年初二开年,太大了,刀切不动,用铁丝,两头缠在几根筷子上,绕年糕一圈,两人面对面一拉,开了,糯香夹着红糖的甜,没错了,那是年的味道。

“一个年糕可以吃到元宵节”,沙溪圣狮村“竹记”老板娘梅姐说,“那时候没有冰箱,吃着吃着年糕就发霉长毛了,但是不要紧,新年最紧要‘发’,有些人家还专门等着年糕发霉讨个好意头呢。”

今时今日,中山无论东乡还是西乡,家家户户费时费力炊年糕已成往事。人们通常把这件“甜蜜的负担”交给专门制作年糕的能人,一个电话下单,炊好了悠悠闲闲过去取就是,甚至快递上门,轻轻松松甜蜜到家。

东乡火炬开发区五星村的昌叔、白沙湾村的梅姨,都是远近有名的年糕专业户。


梅姨在蕉林(华侨亲戚家的宅基地)里收割炊年糕用的蕉叶。摄影 | 刘诗觉 


把洗干净的蕉叶垫在竹制的炊笼上。 摄影 | 刘诗觉 


传统年糕主要的材料是糯米粉和红糖,后来也有创新品种:加入咸蛋黄和五花肉。 摄影 | 吴飞雄


梅姨和帮手将米浆注入炊笼里。 摄影 | 刘诗觉 


将年糕炊笼摆入蒸柜。 摄影 | 刘诗觉 


年前回家帮忙的梅姨女儿在蒸屉外面写清楚年糕大小和数量,并计算好出屉时间。 摄影 | 刘诗觉 


大火旺烧开始蒸煮,期间需要不间断添加柴火,并定时加水。 摄影 | 刘诗觉 


年糕出炉,加几颗红枣铺面点缀。 摄影 | 刘诗觉 

五星村的昌叔家今天五口大锅齐齐开火,开蒸年糕。去年年前一周昌叔制作了近1000个年糕,今年也不例外,腊月中旬,订单已满。

 
五星村的昌叔早早准备了1000个炊笼为今年的订单服务。 摄影 | 周宏陶 


去年年前一周,昌叔做了逾1000个年糕,摆了一屋子满满当当。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昌叔说,好的年糕切开来,面子和里子都是一个颜色,红红火火。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山日报新媒体中心 
◆来源:中山画刊
◆编辑:岑文声
◆编审:彭晓剑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16694人浏览   202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