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年伊始,阳光普照大地,我们竟然穿着短袖,在原本寒冷的冬日里四处行走。如此美妙的时光,当然不能窝在家里,于是我们驱车近百公里,来到老家附近的一个深山里,听说那里新开了一家民宿,很是特别。
离开喧嚣的城市,渐渐进入重重叠叠的苍翠群山。
上山之前,我看到一个路牌,写着“阳明镇”三个字,当时内心就咯噔一下,但是没有细想,注意力完全被朦胧的远山和瑰丽的风景所吸引。她像个仙女一般,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又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
沿着狭窄的小径,一路爬坡,九曲十八弯,我们走了近十里的山路,说是十里,那应该是直线距离,平时十分钟就能搞定,却用了四十多分钟,才来到山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陡峭无比的山谷,打开车窗,扑鼻的清新空气迎面袭来,偷瞄一下,瞬间体会到“万壑树参天”中的“壑”是什么意境了。转到开阔处,看到更多的远山,宛如海上起伏的波涛,汹涌澎湃,无比雄伟壮丽。
当我们还沉浸在深谷的美景之中,那个山庄就忽然出现在眼前了。下榻之后,我发现这真是个好地方,四周群山环抱,仿佛是一个天然的聚宝盆,中间有一片平整的山地,清澈见底的溪水如同彩带一样环绕山间,最亮眼的要数那个碧绿如玉的小湖了,如同镶嵌在半山的一块绿宝石,让人心生欢喜。房子依山而建,是旧的客家土楼改建而来,开门见山,侧面有一颗千年古树,甚是古朴自然。
真是个读书和静养的好地方!我不禁在内心感慨起来。
青山、绿水、碧草、翠竹……深谷流水,万籁俱静,惟泉水淙淙,疑是十万八千里外,月宫嫦娥抚琴击筑,天籁之音仿佛把我带入了仙人境界。
来到二楼的阳台上,我坐在那张绿色的藤椅上,拿出带在身边的几本叔本华的书,迫不及待地翻开,沉浸在如痴如醉的世界里。
读得正酣,忽然不知哪里传来一阵竹笛声,节奏时而低缓时而急促,跌荡起伏,绵延不绝,余味隽永,尔后渐行渐远……悠远苍凉。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整个山谷沉寂在一片半寂寞半忧伤的声响以及绿树环绕的清冷中叮—叮—咚—咚……
余音绕梁之感于耳不绝,这真是一次心灵的润泽,那一刻,犹如春日细雨在脸上亲吻……我有点不由自主在心里默默为它合拍,有那么一瞬间,我感觉自己也化成了一个音符,随它飘了起来……
此后,流水渐深,如细丝般润物无声,似乳燕呢喃,如蟋蟀低吟,再后来,融合成一个旋涡,越游越远,直到偶然听到一丝丝的旋律……
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洗涤心灵,真是一种无比快乐的感觉!
入夜时分,简单用膳之后,我又赶回那个阳台,想感受一下夜间深谷的寂静。那一盏油灯,亮了起来,照得旁边的古树幽幽如画,甚有意境。远处那朦胧的星光,那黑乎乎的远山,那黑乎乎的树林,引起我无限的遐想……
正当我沏好清茶,准备翻开那本即将看完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时,忽然,山谷里传来一阵撕心裂肺般的哭喊声,再认真听一下,原来是餐厅处传出来的歌声!鬼哭狼嚎一样,声音里夹着方言,完全是醉酒之后的宣泄,响声震天动地,把整个山谷里躲在每个角落里的百兽都惊吓得毛骨悚然,四处乱窜!
我忽然想到,刚才吃饭的那个餐厅,似乎有一套卡拉OK音响设备,天啊,这些人,不是来这里度假和静养的吗?这么幽静的森林里,怎能如此放肆呢?不怕得罪这安然恬静的大自然吗?
那一刹那,我百思不得其解。
忍了几个小时,那些歌声终于渐渐消停。我也没有计较太多,只是觉得大煞风景而已。
第二天,一早,我就在美妙的山间晨光中醒了过来。一个清越似百灵鸟的啼声率先蹦了出来,接着,阵阵的松涛,深谷下潺潺的溪流声便来到我耳边,填满了整个早晨。鸟儿的欢唱,虫子的鸣叫,圆润而细腻,让我沉醉不已。我推开落地窗,来到阳台上,见到了七叶树、高山榕、女贞子、山毛榉、红枫树、乌桕树!见到了野香蕉、野菠萝、山胡椒,野荔枝以及野蜂、蝴蝶、知了和山蜻蜓!昨天夜里,你们是否都被吵得睡不着觉?你们是否从各自小小的梦中被杀猪般的歌声吓醒?
忽然,我仿佛听到了一种丝丝的响动,哦,在这如诗的早晨,是你们在回答我吗?应该是的。不过,算了,吵就吵了,都是小事,我们不去跟那些人计较。这么美丽的早晨,让我们举起蒲公英的小伞,走上高高的山巅,让我们一起亲切地问候:你好,大森林,现在,我们在一起!
忽然,几只黄鹂飞了过来,停在走廊边上。我微笑的看着它们,在心里说,让我们一起同看朝晖万缕,洒在深山幽径;让我们聆听山谷长风,从遥远的林海中传来;让我们和林雾、山泉、石头、阳光和每一棵树木亲密接触……享受这天赐的美妙晨光吧。
我沿着潺潺的小溪,来到了那个碧绿如玉的湖泊旁边,不知是水的原因,还是那些浮游植物,让整个湖面绿得动人心魄,一阵山风吹来,夹着那些山茶花与椿芽的芳香,更是沁人心脾,心旷神怡。
忽然,一只白鹭,在那青翠欲流之中轻轻跃起,真像一个圣洁的林中仙子,撩着微凉的湖水,一点点地清洗自己美丽的胴体……接着,我看到一道弧光掠过水面,那是另外几个仙子,飞向风摇云涌的杉林,飞入婆娑的枫林,飞向彩色的晨光,飞向深远的山谷……
……
吃完早餐,在山间穿梭了许久,我才回到土楼。刚坐下来,准备借着明媚的阳光,看看书。隔壁忽然传来一阵吵闹声,我竖起耳朵,仔细听来一下,原来是四五家人凑到一起,在狭窄的院子里,啃着瓜子聊天,听口音应该都是东北人,他们中间有个人提议斗牛,马上得到了响应,有人找来扑克牌,有人吵嚷着要压多少钱一注,谁先坐庄……一时间,吵嚷声与叫喊声不绝于耳。
我翻开几页,看了一会,实在无法忍受那些吵杂声,忽然一阵困意袭来,干脆就躺在床上睡一会。可是,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他们一惊一乍的喊叫声,从未间断,我一忍再忍,到最后时刻,实在是忍不住了,快步冲到阳台,对着那五六个东北大汉很斯文地“吼”了几句,让他们尊重一下别人的感受。几个彪形大汉似乎不以为然,反而是那个女的,抬头连忙给我道歉。
回到床上,躺下之后,我不禁开始思索起来。
深思一轮之后,我忽然觉得,昨天夜里的鬼哭狼嚎,和刚才的吵嚷声,虽是很小的两件事情,却也折射出很多问题,特别是我正在看叔本华的几本书,竟然在书里就找到了答案!让我豁然开朗。
“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人的群居生活可被视为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精神取暖,这类似于人们在寒冷的天气拥挤在一起取暖。这样无可厚非,但是,人类在进化,时代在发展,我们却越来越无法独处,而现在很多的人,总是要抓住任何能够驱赶无聊的机会——即便是在这么幽深的山谷里,也无法让躁动的内心有一丝或者片刻的平静!
叔本华说:“青年人首上的一课,就要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快乐的源泉。”这句话,按照我的理解,是我们要学会独处,学会自己跟自己对话,学会不断反思反省自己,而不是在热闹中、喧嚣中去寻找自己,因为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平淡的,无趣的,需要一个人有耐心和韧性,去接受这些平淡的时光,这样才能有一颗平静的内心,去应对一切的波澜与困惑。叔本华虽然被认为是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人,但是,我从他的书中却读到了很多非常积极的因素,因为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真诚的看待现实问题,面对自己的内心深处。
年轻的时候,读过一些他的书,这次属于重读,却给了我更多的体会与惊喜。虽然“钟摆论”——人生就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摆动,不一定人人接受,但却道出了人生的真实。叔本华关于人的生存,生命,困惑,幸福,死亡等等方面,有着许多真知灼见,让我感叹不已。
看到字里行间的那些铅字,我仿佛感到自己正与这位哲人对话,那些山间的古树,蝉鸣,流水,仿佛也有了勃勃生机,万物生灵,瞬间苏醒。
忽然,联想起前天在朋友圈看到的一些情况,有些朋友在感慨:现在过年,城市里太喧嚣,很多人回到乡下,可是现在那些客家农村,洋不洋土不土,规划无序的水泥钢筋楼代替了传统的客家围屋和老房子,打麻将代替了传统的客家习俗,比钱多比官大代替了比读书……对于新客家人来说,故乡只存在于回忆中的过去……这些身边的小事,在我看来,不都是一样吗?不都是内心浮躁的产物,不都是无聊与毫无寄托的衍生物吗?与那些深夜里的鬼哭狼嚎歌声,隔壁的斗牛吵闹声,如出一辙。
这些事情,让我思考了许久。
在深山里,读了三天书,却在第三天的晚上,让我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吃过饭之后,也许是那些唱歌的人都赶回城里去了,整个餐厅十分寂静。我到隔壁的那个书吧坐了一会,自己泡了壶茶,忽然,看到书架里竟然有一套《王阳明全集》,放在很醒目的地方。我不禁在心里打了个很大问号,山庄的主人为什么要放这套书在这里呢?联想起前天进山的时候,看到“阳明镇”那个路牌,我忽然想到:莫非这里跟明代那个大儒王阳明有关?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那套五册的书,细细品读起来。因为以前就陆续读过王阳明先生的一些书,但不是很系统,只是知道他提出的“心学”影响了孙中山、梁启超、鲁迅、毛泽东、蒋介石等一大批的名人,提出的“知行合一”,让几百年来的读书人推崇备至……现在终于有机会认真读一读,真是非常好的感觉。很快,从七点多,一直读到十点,我翻看了许多章节,终于找到了那篇文章:王阳明的一篇《添设和平县治疏》!文中所述,我现在所处的这个地方,广东、江西、福建交界之处,当年土匪猖狂,王阳明到此平定了匪乱,根据实际的情况,提出要在这里建立一个县,“宽赋役以苏穷民”,则“夷险为易,化盗为良,可计日而效……百姓永享太平之乐矣!” 读到这些文字,王阳明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甚是感动。这里的百姓,为了纪念他,把这个高耸的山谷改名为“阳明山”,把这个镇改为“阳明镇”,也是全国唯一的以他名字命名的镇。原来,我竟然误打误撞,来到了阳明山,住进这个幽深的山谷,直到最后一天才知道!
由此,让我对王阳明饶有兴趣,也开始认真研读他的“心学”。
读至夜深,竟然感到:王阳明与叔本华,两个人的哲学思想,竟然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真是妙不可言!
王阳明的心学,一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高扬心、性,认为“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强调“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即一切事物的价值与意义只能由人心赋予,万物的存在离不开心体。这一高扬人性的反本质主义做法恰好与三百年后叔本华的意志论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当时的西方,长期以来以科学、理性为认识世界的唯一方式,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之前,神凌驾于人之上,主宰着人类的命运,叔本华的一次宣言——“世界是我的意志”唤醒了深陷理性之中的人们,使人逐渐成为真正的人。
是啊!文学总是伟大的,它时常超越时间、地域、民族的限制,使主体间达成共鸣。这两个人,也竟然在同一时间,在这个幽深的山谷里,闯进了我的心灵!
叔本华是细读了好多天,那几本代表作,爱不释手。王阳明虽久仰多时,却是刚刚接触,比较起来,两人的共同之处实在太多了,却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譬如在对人的发现、对生存问题的阐释等方面,在此不一一赘述。由于两人的思想博大精深,自己也只能是学得一丝皮毛,但总的来说,我感觉,在人、理关系的处理上,王阳明似乎高于叔本华。王阳明在肯定人(心)的时候不是像叔本华一样就把理给搁置了,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是主张“心即理”,“理即心”,是将心与理及物一体化,他认为心与理是互构的,心为体,理为用。此外,叔本华对于解决“痛苦与无聊”,因为人的欲求是无法满足的,所以人会痛苦,他为这种悲剧性的人生开了两味药方:艺术和禁欲,这些解决办法,显得十分紧迫,也没有王阳明的解决方案——“致良知”来得温和。
总之,人性的张扬是两者的共通之处,对于生存问题的关注是两者不谋而合的地方,两者虽心系个体,肯定经验、直觉、领悟,但却形式各异……真是意犹未尽!
没想到,短短的几天春节假期,从身边发生的两件小事里,却让我生出了这么多的感触。归结起来,读书还是使人快乐的,让人思考并得到提升的,但愿这些假日里的点滴感触,能够引起读者的一点点共鸣。
最后分享一句读书心得:我们要食人间烟火,但也要恪守一份独立与宁静,或许,这才是最好的处事方式。
(原载于2019年2月27日《羊城晚报》)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黄学礼
◆编辑:沙玉兰
◆二审:张鹏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