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课不平常
南头镇升辉小学 梁喜娣
“哗……哗……”
“地球?哈哈……”
“袋子里的是啥?”
我若无其事地撇大家一眼,慢慢地放下左手上的地球仪,又特别夸张地举起拿有礼物的右手,并把袋子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图书角的柜顶,全班50个孩子都能看到的地方。
孩子们忍不住了,有的脖子伸得老长;有的腰板挺得老高;有的两眼发光,直勾勾地盯着袋子;有的想说什么又不敢……
“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太阳,奇怪吧,讲太阳,老师却拿来个地球,没办法啊,都怪梁老师不是后羿,但我也不吃亏,见科学老师桌面有个地球仪,哎,比没有道具强多了,就拿来了。至于图书柜顶上的东西是一份礼物,到底是啥礼物,我不说,等会谁能把《太阳》这篇课文清楚地介绍给大家听,这东西就属于他了。”话音一落,班级里静得连自己的呼吸声也能听见,孩子们的眼里有光,腰板挺直,双手稳稳当当地放在书桌上,这,就是我想要的结果。
共同研讨太阳的特点(课堂内容)
1、远
“好吧,现在梁老师检查一下大家昨天晚上的预习情况,请大家先齐读课题:《太阳》。同学们这是一篇——(说明文),对,在四年级时我们也学过说明文,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
生: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师:真棒,其实说明方法还有很多的,在本文大家会认识更多的说明方法,请大家用心听哈。
师:请大家看屏幕: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
不到2分钟,平时稀稀疏疏的手,此刻变得密集了。(我心里乐开了花)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可以知道写出了太阳的远。从“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就清楚地知道了。
师:为你点赞!是的,太阳的确离我们很远,好吧,大家一起来读读给我听,希望从大家的朗读声中我就知道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哈。
生们:(齐读)
孩子们在读到有关数字的地方都加重了语气“一亿五千万公里”“ 三千五百”“ 二十几年”。
师:奇怪,你们为什么重读数字?
生:说明太阳离我们远啊。这也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真麻烦,用很远,很远,真的很远就可以啦。
生:这样就不清楚到底有多远,现在用具体的数字把远说得清清楚楚,不是更好吗?
师:听着蛮有道理的,好吧,你们再读一次让我再感受感受一下哈。
这一次孩子们读得比第一次好,把数字都加重了语气,真正体会都太阳离地球的远。朗朗的读书声一停,马上有个孩子站起来说话了。
生:老师,这刚才读的句子中,我还知道用上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步行”与“坐飞机”进行比较,用我们熟悉的东西作比较,便于理解。
师:此处该有掌声!真会发现。
2、大
师:接着大家还发现太阳的什么特点呢?
(嗖——几乎全班的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可以知道太阳的特点是大。从“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看出来,而且这个句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时我的道具“地球”派上用场,甚至拓展许多关于赤道、南北极、地球上的昼夜等方面的知识。)
师:厉害啊,大家能不能读给我听听,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有多远?
生:可以。
(大家立马做得直直的,响亮的声音仿佛穿透云层传到遥远的太阳处。)
3、热
师:太阳的特点还有吗?
(有,孩子们的手都举得高高的,有的甚至忍不住站起来举手;有的连嘴巴也用上……)
生:我从第三自然段可以知道太阳的特点是热。从“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这个句子不但用上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还有上作比较,太阳的温度高与钢铁作比较,清楚地告诉大家太阳的热。”
师:为你的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点赞!大家再读读这一段,还会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还发现第一个句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太阳的热。
师:真会发现,大家能不能读给我听听,太阳到底有多热?
生:可以。
我在黑板上板书:远、大、热。
4、巩固展示
师:同学们,作者真会介绍事物,他一出场就把太阳的特点展示给大家,用上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让我们一看就清楚。好吧,看看我们班里麦教授、秦科学家、黄研究员是怎样介绍太阳的特点的?把课文中1、2、3自然段变为有声语言介绍给大家听,可以吗?先给大家5分钟与前后的同学说说吧。
教室里马上炸开了,同学们都忙开了,我却变得悠闲,到处“串门”。时间到了,我当然看中优秀的介绍员班长:覃祎果。第一个师示范作用。
生:(两位孩子出来展示,我预先没有这样安排的)大家好,我是覃科学家,那位是我的搭档何嘉琪,今天我们向大家…….
这两位孩子是带着书上来讲的,但书本只是辅助,她们基本没有看书,落落大方,有声有色,声情并茂,两人配合相当默契,相当准确地介绍太阳地3个特点,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这两位孩子自然拿走图书柜顶上的小礼品了。)
以上的是我在执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太阳》,第一课时,一节课下来开,我感觉不费力,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计的很多,自感是一节满意的常态课。
教学反思:
1、细备教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本单元以“说明性文章”为主题,包括《太阳》《松鼠》两篇精读课文,以及“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整个单元就是通过这一条重要的线索串起了各部分的学习内容,全面推进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教材从单元提示到课后习题,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这一语文要素,使整个单元成为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为了本单元的习作更顺利进行,我一般都是整单元进行备课,从第一篇课文开始设计的落脚点就为习作服务。本单元的习作:介绍一种事物。我就得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提早知道怎样介绍一种事物,于是我在课文教学中就得进行合理设计。如《太阳》设计先清楚介绍它的特点:远、大、热。其实所有的设计也是如此的,我的有何不同呢?亮点就是“巩固展示”环节。我要把介绍《太阳》的脉络清楚让学生掌握,并能熟练地从她们地嘴里复述出来。这种写作的模式和运用说明方法都需要让孩子了解清楚,为孩子们改天介绍自己喜欢地事物打下基础。
2、细备学情
本班刚接手两个多月,趁孩子们对我还是朦胧期,我必须抓紧时机对孩子们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于是在分工的这天开始,我就对本班孩子进行深入了解,包括性格、学习情况、家庭背景等。经过与上任老师的了解,知道有相当多的孩子成绩不理想,特别写作和阅读。接着我就陷入沉思对策中。转入正常的上课时,发现绝大多数孩子眼里没光,甚至一节课出现两三个孩子打瞌睡,更不用举手发言了,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哎,说真的,差是有原因的。看着一潭死水的课堂,我再不想办法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后果会不堪设想。
首先,我得改变我的课堂,孩子们上课没精神的根源是课的本身不吸引,因此课的设计要从现在的学生的实情着手,不能把上一年的备课模式拿来用。每节课都要花点心思,吊着孩子们的胃口,如分小组加分,个人加分,即堂奖励一份或者两份小礼品(礼品要经过精心设计,不贵重,但要有意义);接着去家访,不仅尽最大努力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和配合,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们的需求、爱好等;最后与科任老师商量制定一套课堂奖励方案。
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开头的一幕,才有了《太阳》第一课时的成功。
纵观整节课,自感做得比较好的是:能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评价制度符合本班孩子的需求;激励学生的话语恰到好处。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彭晓剑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