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方‖地锅也消逝(乡域/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9-17

故乡的炊烟 

昨夜梦中又梦到了故乡的炊烟,梦见袅袅炊烟,飘浮在故乡上空很是美丽。离开家乡近30年来很少见到炊烟了,回忆儿时的炊烟,似一缕缕动人的乡情,让我魂牵梦绕,难以忘怀。

我喜欢看故乡的炊烟,喜欢故乡炊烟弥漫的纯朴,喜欢故乡炊烟升起的宁静。在我的儿时记忆里,萦绕在村子上空的炊烟是一幅随意泼墨的画,是一道随心所欲的风景。

40多年前,农村老家生活较为困难,故乡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地锅。即使谁家有煤火也多用地锅做饭,因为买煤费钱,烧柴不用花钱。那时,村庄的早晨、午间和傍晚,都会飘出缕缕炊烟,袅袅娜娜,曼妙动人。

炊烟,成了乡村的标志,传递着劳作与休憩的信息。在家乡,我喜欢冬日的炊烟,因为冬天寒冷,我最爱烧地锅了,不仅烧火很暖和,还可以在地锅的下端的柴火灰里放上几块红薯,等母亲做好了饭,我的红薯也差不多闷熟了。用柴火灰闷熟的红薯,皮软软的,里面焦黄,吃一口甜丝丝的,味道好极了。有时还会放上一把生花生,那特有的香甜味道,至今想起还记忆犹新。冬日里农闲时候,村里邻居爱串门,主人家都会在屋里弄一些木棍生上一盆柴火取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那种暖融融的氛围很是和谐。小孩子家往往会在取暖的盆子里放上几小块红薯闷熟吃,算是最好的零食了。冬天寒冷,我最怕早上起床,因为我的棉裤凉,不敢穿。母亲就会提着两只棉裤腿,在地锅上面烤一会儿,等烤热了,而不是发烫时,再拿给我穿。那时每年冬天都是这样,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夏天,放学后和星期天休息日,我和小伙伴们常到村周围的田地里去割草,然后在家门口的空地上晒干,垛起来,以便到了冬天烧地锅用。夏天热,我不喜欢烧锅,烤得不好受,但是总要用人来烧锅,一般多是母亲一边烧锅,一边做饭。现在想起来那时的炊烟凝聚了母亲多少心血啊。每看到家里升起的炊烟,眼前会浮现出母亲烧锅做饭忙碌的身影。那时我和哥哥都上学,每天天不亮,母亲就起床开始烧锅做饭了。为了让我们多睡一会儿,她总是做好饭后才叫醒我们。 

 

夏天雨水多,每遇到几天连阴雨,柴草容易潮湿,就很难点燃火。一般家家户户都会在屋里事先储存一些干柴,即使雨天也照样看到村上空飘起的炊烟。

记忆里,我最喜欢母亲在地锅里烙的葱花油饼了。在那样的年代里,这样的好事不少经常有的,只有家里来了亲戚时,才会到邻居家借一瓢白面奢侈一下,我也跟着沾沾光。母亲掌握着烧火的火候,当油饼一放地锅里,不一会儿就会飘出诱人的香味。我围着锅台旁边,眼巴巴地看着锅里的油饼,闻着扑鼻的香味。等油饼烙熟了之后,母亲用刀把油饼切成几块三角形,放在柳条儿编制的馍框里,喷香的味道立刻弥漫整个屋子。现在街上卖油饼的不少,但我总感觉没小时候吃的香。

20世纪90年代初,我离开了家乡,至今已有快30年了。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都注重环境保护了,农村已不让燃煤和烧柴火做饭了,都是用液化气或天然气,在故乡已很难看到村里飘起的袅袅炊烟了。因为村中老房子越来越少,都是盖起来的两三层的楼房,地锅也渐渐的消逝了。

故乡的炊烟离我愈来愈远,我难以再见徐徐升起的炊烟。但是,无论走到哪里,在我的记忆深处,故乡的炊烟总是牵着我的思念。炊烟已成为我生活中难以忘却的记忆,让我刻骨铭心,让我永远怀恋。

(文棚是以散文为主的共享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和欣赏、交流。“写手”栏目面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写手”栏目发表的稿件,当月阅读量达到1万次,编辑部打赏50元;达到2万次,编辑部打赏100元;达到3万次,编辑部打赏150元。请一投一稿, 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文责自负。非签约作家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曾淑花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文化和旅游部国庆、中秋假期出游提示
原创 21759人浏览   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