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阅读丨一年读书30本!罗子健:在“定位”中找到“活法”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6-13


稻盛和夫的《活法》如何给了
商人罗子健做人和做企业的“魂”?
疫情期间,“读书狂人”猛读书23本……
[点击视频↑↑↑]


罗子健
中山市超人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

分享读物
《活法》《定位》

罗子健是中山市超人电器有限公司的老板。事实上,他还有个广为人知的笔名,叫倮倮。“左脑写诗,右脑经商”是罗子健的标签,但有段时间他很避讳这个“标签”,“虽然从本质上来说我是一个诗人,但实际上我还是一个商人。这样说好像我一直不务正业,”毕竟商场是他行走于人间的修行地,也是他存在世不致虚无的场。


△罗子健,他的笔名“倮倮”或许更多人知道

这个疫情长假期间,他将一年的阅读量提前完成,通过阅读、积累和反刍,他也想明白了一些问题,对标签不回避,不刻意,并进行自我重新定位——匠人、艺人、商人。


△罗子健的办公室

罗子健的办公室就是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近3000多册图书涵盖了方方面面。毛姆曾经写过一本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罗子健说他其实也把阅读当作避难所,但又不仅仅如此,书籍也是他人生的指路明灯,是提高认知能力的训练场。“这些年无论出差还是旅行,我一般最少带三本书。一本文学类,一本经营类的,一本历史哲学类的。我渴望得到多方面的营养,我希望这种营养能够让我看清世界、认识自己。”


△每年要读的书会放在这里,这是罗子健要自己必须完成的读书计划,一年30本左右

罗子健每年都给自己定下了阅读计划——平均30本书,精读10本,且要做读书笔记。在疫情期间,他几乎已经提前完成了今年度的读书计划,23本书里有涵盖了“好玩的书”——适合随手翻翻的爽文、“喜欢的书”——需要吸收营养的文史哲类专著,“专业的书”——需要以此谋生的商业类书籍。

人的不同成长阶段需要不同营养,而如今生存还是毁灭显得格外紧迫,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显而易见,罗子健许多生意伙伴跟他说,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难过。“危机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并没有感到焦虑、不安和恐惧,反而是利用这次危机,内部进行了很好的思想统一和组织调整。大家也有可以停下来好好思考的机会,现代企业应该如何定位走下去,毕竟环境也不同了。”

这个思索的过程在书里和书外同时进行,罗子健介绍说,他一直推崇稻盛和夫企业经营哲学,尤其体现在《活法》一书中,它给了他做人和做企业基本的“魂”,而有“美国营销《圣经》”之称的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所著《定位》,则为企业面对当下的困境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日] 稻盛和夫

对于《活法》的精神,罗子健说一言以蔽之——敬天爱人。所谓敬天,就是依循自然之理、人间之正道——亦即天道,与人为善。换言之,就是“坚持正确的做人之道;所谓爱人,就是摈弃一己私欲,体恤他人,持“利他”之心。作为拥有佛教信仰的稻盛和夫被称之为商界中的哲学家,他曾受西乡隆盛的影响,他的工作室一直悬挂着“明治维新三杰”之一西乡隆盛所书“敬天爱人”的临摹之作。而西乡隆盛则深受中国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心学的核心是“致良知”,天理即良知,阳明先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正是西乡隆盛“敬天爱人”的哲学源泉。心学讲究“事上练”,稻盛和夫极力推崇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依靠工作来磨练心智,也是源自于此。罗子健也把“敬天爱人”四个字悬挂在了办公室里,时常看见,凝神聚气,提醒自己。


[美] 艾·里斯 / 杰克·特劳特

而《定位》无疑给了罗子健一剂良方,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它揭示了现代企业经营的本质——争夺顾客,“如何让你与众不同,定位清晰,方向明确,才能走得更稳。这种与众不同,不是自我感觉与众不同,而是客户觉得你与众不同。从前我对‘诗人老板’这个标签很避讳,但是再想想,这是别人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也没什么不好,因为它让我与众不同,让我从人群中走出来。”而再回到自己的事业,在制造业竞争白热化的光景,罗子健曾想做点全类型产品,但现在他给企业重新定位:聚焦核心业务猛火灶,专门为了热爱爆炒的家庭提供灶具,成为这个领域的“独角兽”,“当你搞清楚你是谁,你想成为谁后,接下来就可以做减法,该砍的砍,专心致志往目标奋斗了。”

在罗子健看来,读书就像吃饭一样,读书是灵魂的需要,像吃饭是身体的需要一样。因为愉悦而读书;因为爱好而读书;因为工作需要而读书。“因愉悦而读书就读自己喜欢的闲书,可能是历史趣闻,可能是李大眼、刘原、三宝、蔡澜以及一些时政杂谈,看得高兴,忘得也快,有点像逛街时吃冰糖葫芦或者麻辣烫,就图一时兴起,一时痛快。因为爱好,主要是读文史哲,读文史哲的原因就非常简单了,因为我热爱写作,而且还希望以后的日子里写得更好一点,这个想法就驱使我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鉴赏力。我认为鉴赏力对中层次的写作者来说,还是很有帮助的,鉴赏力能不能帮助自己提升创造力,这个真的不知道,需要在某一个时刻得到神谕。三是因为工作需要,读一些营销、设计、品牌、经营的书。这是一个需要极度专业才能生存的时代,不想被淘汰,自然就要不断学习,让自己变得更专业,专业知识无疑是自然化竞争中最锋利的武器,各种阅读可以对抗焦虑。有人说,要么做自己喜欢的事,要么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我很幸运,正在做的事也是我喜欢的。”他认为,读书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明白道理。学过的知识只有整理以后才能变成认知,而认知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最重要的区别。所有的“成功”不过是认知能力的“变现”。

有不少人见到罗子健,经常问两个问题:“做企业需要绝对的理性,而文学又是如此感性,这个矛盾你是怎么平衡的?”“不管是企业经营还是文学创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你的时间从哪来?”罗子健说:“文学创作和企业经营,看起来是矛盾的,事实上都需要对环境敏锐的感受力和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因此理性与感性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共生共荣、互为补充的,一旦它们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存在没有时间的问题了。充分利用好时间的边角余料就好了。”


[分享我的书]

读书就像吃饭,
读书是灵魂的需要,
像吃饭是身体的需要一样。
——罗子健(倮倮)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专题策划:冷启迪
◆栏目统筹:詹琪琳
◆文+/记者 冷启迪
◆图+,视频:记者 孙俊军
◆视频后期:陈晨 阿占
◆编辑:詹琪琳
◆二审:张鹏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