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数据养鱼,三角生鱼畅销背后的农技担当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 记者 柯颂 发布:2025-07-09

7月8日的三角镇结民村,岗北围的30亩连片鱼塘被晒得发亮。养殖户崔再华的生鱼苗培育场正上演着热闹的“捕放鱼”大戏——渔民从网兜里抓起一把乌亮的小鱼苗,往秤上一放正好一斤,接着逐条清点:“228条!”“过塘!”随着崔再华一声喊,鱼苗过秤后被迅速倒入分隔鱼塘,水面激起细碎的银花。“按0.45元一尾算,这一斤就是102.6元。”崔再华笑着解释,额角的汗珠顺着晒成古铜色的脸颊滑落。这片热闹的鱼塘,藏着三角生鱼畅销的密码。

养殖户从培育场将生鱼苗捞出,称重后再倒入不同的分隔鱼塘养殖。 记者 文波 摄

今年4月以来,生鱼价格持续上扬,养殖户们干劲十足,上市交易红火。如今,三角生鱼亩均产1.6万斤至1.8万斤,部分养殖场能突破2万斤,亩利润稳定在1.5万至1.8万元。“虽然比前两年高价期稍降,但这效益,仍是咱养殖户的‘发家致富鱼’。”崔再华说这话时,在鱼塘边,三角镇农业林业服务中心水产养殖正高级工程师杨菁正用手抓起一条鱼,观察鱼苗的活跃度,时不时弯腰回答养殖户各种的问题。

从“塘边课堂”到“田间实验室”

崔再华的苗场里,一组数据透着喜气:今年苗种总产量比去年增20%,杂交生鱼繁育成活率显著提高,预计产出1亿尾“乌仔”苗、500万尾规格鱼种,45亩亲本斑鳢还将产出20万斤亲本,为明年繁育打基础。

“这多亏了镇农技员和科研团队的‘及时雨’。”崔再华指着鱼塘边的水质监测仪说,“往年育苗成活率总卡壳,今年杨菁带着南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来来回回跑了七八趟,从亲本选育到水质调节,手把手教,成活率硬是提了一大截。”

杨菁认真观察鱼苗的活跃度。 记者 文波 摄

这份“手把手”的指导,不止在塘边。不久前,结民村的“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里,三角镇农技员杨高工正用“田间话”讲解《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就像给鱼看病,不能瞎用药,得像照顾娃娃似的,水干净了、食喂对了,鱼才长得壮,卖得俏。”台下30多个养殖户举着手机录视频,笔记本上记满“增氧机傍晚开最省”“动保产品别混搭”等实用口诀。

这场培训,是三角镇农技员结合结民村2447亩水产养殖特色量身定制的——从苗种选择到法规解读,把实验室里的技术参数,变成了养殖户能直接上手的“操作指南”。

从“单打独斗”到“产学研联动”

作为“中国生鱼之乡”的发源地,结民村的生鱼产业早已不是“靠天吃饭”。在三角镇农技中心的推动下,这里搭起了“科研院所+农技特派员+养殖户”的桥梁:与珠江水产研究所合作攻克苗种培育难题,联合南海水产研究所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去年以来实施的专项课题,让当地生鱼苗种成活率平均提升15%,养殖成本降低近10%。

养殖户在投喂鱼料。记者 文波 摄

“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数据。”崔再华的苗场里,亲本斑鳢养殖区挂着详细的生长记录:水温28℃、溶氧量5.8mg/L、投喂量300kg/天……这些数据背后,是农技人员带着检测仪蹲守塘边的日夜。今年,崔再华的苗场不仅育苗总量增了20%,还将产出20万斤亲本鱼,为明年的繁育打下基础。“这都是科技给的底气。”

从“一尾鱼”到“一条链”

在三角镇,生鱼早已从“一尾鱼”长成“一条链”。全镇1.6万亩养殖水面,年产商品鱼超9万吨,年产值突破17亿元,40余家苗种繁育场上半年已产出29亿尾鱼苗,8月底将达33亿尾。

这串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三角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引领:建产业园,全省首个生鱼现代产业园集育苗、养殖、物流于一体,让“小作坊”变成“集约化基地”;定标准,3项中山市地方标准覆盖苗种到成鱼,从源头保障品质;强品牌,“中国生鱼之乡”“粤字号”等招牌加身,让三角生鱼走得更远;保安全,农产品快检中心、网格化监管、技术培训多管齐下,筑牢质量防线。

三角镇40余家苗种繁育场上半年已产出29亿尾鱼苗。 记者 文波 摄

从塘边的技术指导到课堂的“田间话”,从实验室的育种研究到产业链的标准制定,正是这些默默耕耘的农技人,让三角生鱼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的科技动能。“鱼肥了,钱包鼓了,这日子才有奔头。”崔再华望着穿梭在鱼塘间的身影,笑得像塘里的涟漪一样灿烂。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苏小红  三审 林志强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南区马公纪念堂拟打造文旅新地标
原创 20635人浏览   2025-07-07
小暑催夏盛,荷香沁满塘
14644人浏览   2025-07-07
周知!员峰桥将全封闭施工
11329人浏览   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