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始建于1923年的马公纪念堂传来活化投资计划。马应彪孙子马健基携家族成员回乡再次将马公纪念堂的使用管理委托给家乡政府,由南区街道办事处统筹托管,并引入具有专业资质的投资方,推动马公纪念堂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7月7日,记者了解,目前南区街道办事处与阅纪文化(中山)有限公司已达成了项目活化投资协议。项目方计划投资6800万元,拟对马公纪念堂活化改造项目进行文物修缮、活化利用的综合升级改造,致力于打造集合“文化传承、专业普及、趣味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展陈空间。这座百年建筑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旅新地标。

还原当年的百货场景
打造独特的沉浸式复古体验
行走在南区街道沙涌村街巷,放眼望去,中西合璧、风格各异的侨房建筑随处可见,恍如走进“时空隧道”。
应彪路和南宝大街交界处,百年前,这座由香港先施百货创始人、著名爱国商人马应彪先生为纪念其父马在明公而建的马公纪念堂,历经岁月变迁,具有独特历史底蕴。
俯瞰该建筑群,坐北朝南,整体规模颇为壮观,占地11278平方米,分布面积约7620平方米,包括三座风格迥异的建筑和一座重檐八角攒尖顶亭。2000年,马氏家族对房子进行重修并移交给政府使用。
近日,马应彪家族成员代表再次回乡签约托管,旨在通过政府与家族的合作,传承弘扬马应彪家族爱国爱乡、开拓进取的精神。

马应彪先生是近代中国商业先驱,他的传奇一生,为中国近代商业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家乡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自幼家境贫寒,20岁时前往澳大利亚谋生,从做蔬果档口开始逐渐建立属于自己的商业版图。他拥有超前的经营思维,创新了许多营销管理手法。如不二价、全球采购、请模特、招聘女售货员、创立一元特价区、代金券、职工持股、员工培训、吃喝玩乐一体化、观光电梯等,这些今天看来都是十分先进的管理方法,100多年前就被马应彪使用了。马应彪及其家族支持家乡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等公益事业的善举更是延绵百余年,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投资方、阅纪文化(中山)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科也是中山籍的港澳乡亲,早年先后在广州、佛山成功活化利用了多个历史文化建筑,是佛山六月西洋艺术博物馆艺术总顾问。
他对马公纪念堂一见如故。“马应彪先生的商业文化、华侨文化、百货文化让这个建筑群闪闪发光,其家族爱国爱乡、乐善好施的精神更是让人感动。”按照刘科初步想法,他计划利用一元堂、南源堂及其中心花园部分,在修旧如旧的前提下,打造沙涌村史展览馆、马应彪及其家族发展历史展览馆、百货体验馆、文创咖啡馆、西洋古董博物馆等实体区域。
刘科进一步说,文化的表达需要具象的体验。他希望通过全方位的展示,还原当年的百货场景,打造独特的沉浸式复古体验,以主题鲜明的展览,搭配趣味的教学活动、研学体验,让观众对百货文化、商业文化、华侨文化及其发展有更深的了解,在促进文化在传承中创新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沙涌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发展。
让侨房建筑
在“百千万工程”中发光
推进“百千万工程”需要持续在发现价值、挖掘价值上下功夫。南区街道是著名的侨乡,1442幢侨房承载着烟火绵长的乡愁,也是南区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的潜力板。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到南区街道调研强调,要加强侨房保护活化利用,深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近一段时间以来,南区街道在市委统战部、市侨联、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住建局等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指导和支持下,先后推动130多幢侨房活化利用。这些历史建筑历经岁月沉淀,在一个个创意点子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南区街道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通过引入活化马公纪念堂这样的聚人气、增引力的“明星项目”,盘活了一片沉睡的资产,让侨房建筑焕发其独特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南区街道敞开怀抱欢迎各方人才来到乡村,通过引进设计师部落、高校团队等青年人才对乡村基础设施、道路环境、周边配套进行改善提升,进一步吸引归侨、创业青年来到村中,形成一批可圈可点的项目,如研学培训、轻餐饮、民宿、琴室、茶室和设计工作室等。
值得一提的是,南区街道还通过联系动员、畅叙乡情,一批华人华侨和港澳乡亲纷纷回乡投资,支持家乡发展。
“刚来南区工作时,我常感到南区街道的侨房就像一颗颗珍珠,淹没在一堆禾秆草里,可谓‘禾秆盖珍珠’。”南区街道办事处主任罗慧玲动情地说,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推进,城乡风貌焕然一新,这些珍珠经过“有心人”的擦拭、抛光和串联,已经焕发新的光彩。未来,南区街道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无私服务,统筹推进更多的侨房经过修缮、业态植入与市场化运营,推动侨房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利用,焕发古建筑的时代生命力。“对侨房建筑有兴趣的投资人,欢迎来南区。”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