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滇东北崛起新篇章!来自昭通盐津脱贫攻坚一线的蹲点采访报告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7-08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脉,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当年红军长征经过此地时,面对磅礴乌蒙,却觉得不过像脚下滚动的小泥球。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发生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多年后,当全国人民在奔向康庄大道上,这片红色的山脉、英雄的土地,却依然闭塞和贫困,住在大山上面的各族群众,因种种原因,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


盐津县(网图

所幸,这一切正在不断改善和变化。


航拍柿子二小。

记者在盐津县柿子二小采访时,孩子们已经在新建起来的校舍里读书了,这所由中山市斥资785万元援建的学校,圆了大山里孩子们的就学梦。四年级学生朱思蕊见到记者时,红彤彤的小脸蛋绽开着淳朴天真的笑容,她的家就在学校对面的大山里,以前她上学时需要走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山下的小学,下午放学后又要走两三个小时的路程回家。三几人结伴而行,最大的也就五六年级,小的才二三年级,当时山路还没有修好,小山路坎坷难行,雨天路滑,甚至还会碰上泥石流,对于这些十岁八岁的孩子,危险程度可想而知。还好,去年新学校建成后,周一到周四住到校内,不用每天往返,就算走路回家,也都是沿着新修好的水泥路上山,平坦方便安全多了。


盐津县柿子镇第二小学,学生们迎来了开心幸福的校园生活。

与陌生的记者聊天,朱思蕊和几个同学显得有些胆怯,但在真诚的交流中,记者感受到大山里孩子们的质朴和梦想。或许,新的学校能带给孩子们更多安全感,能带给孩子们更多的自信,能带给孩子们对未来的希翼,能送给他们一张改变一生的入门券。

在盐津采访期间,记者还实地到柿子镇新生村采访竹产业种植情况,看到村民自发在村口竹林管护道边竖起一块写有“富民路——广东省中山市援建”字眼的蓝色牌子,很让记者感动;随后,记者还到东西部扶贫协作水田就业基地、天竹园食品有限公司、中心敬老院、艾田村三角梅扶贫车间等采访。


来自中山的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陈文权(左一)接受中山记者团采访。本报记者 程明盛 摄

通过深入采访,强烈地感受到:来自中山的扶贫工作组,是带着历史使命扎根昭通,是带着细腻情感融入昭通,是带着两地情谊助力脱贫。▼


粤滇竹文化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工人正在接受编织竹制品培训。


粤滇竹文化有限公司手工竹编培训班上,一名背着小孩的女子在制作着竹制品。


盐津县水田易地搬迁安置点安置户罗琴翠当上保洁员。


盐津县中心敬老院,一名护工正在给老人整理衣服。


津县中和镇艾田村石坝子三角梅基地,在地里干活的农作人员大汗淋漓。


东西部扶贫协作就业基地,曾信蓉在盐津凤竹服装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作。


盐津县水田搬迁安置点全貌。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吴森林 程明盛
◆图/记者 余兆宇(署名除外)
◆编辑:沙玉兰 
◆二审:张鹏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