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江评论(7)科技赋能城市 建设精品中山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0-04-09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市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要积极拥抱高科技,建设“湾区枢纽、精品中山”,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功能品质,把中山建设成为本地人自豪、外来人羡慕、创业者向往的魅力之城、活力之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建设精品中山要坚持精品意识,依托科技力量,推动城市产业转型,提高城市发展品位,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构建科技创新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宜居宜业城市,打造活力之城、魅力之城、幸福之城,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科技引领创新,高质量发展科技产业,构建科技创新城市,打造活力之城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崛起的第一动力。精品中山建设要借科技之光,以创新为动力,推进产业变革,拉开科技强市序幕,让中山成为科技之城、创新之都,把中山打造成经济活力最旺、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硬核之城。

一要引进科技企业,发展科技产业,构建科技城市。科技城市的抓手是产业,载体是企业,核心是创新。可学习新晋“科技之城”东莞,引进华为、阿里、京东等科技大企业入驻,积极主动、分层分批培育、孵化和扶持前景向好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小巨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和东部环湾创新发展带,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高科技产业,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与各行业融合创新发展,形成创新活跃的数字化产业体系。以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为基础,着力打造一大批高新产业区、科教创业园、科技产业城,形成科技企业、科技产业、科技园区、科技城市一条龙发展、科技感十足、现代感极强、创新性浓郁的活力之城。

二要培育科技人才,建立研究院所,建设科技强市。人才是第一创新力。建设科技强市,要大力引进、重点培养和重金打造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创新、科技创业和顶尖创造的科技人才队伍、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打造创新的人才高地。要创新性地以“官助民办”方式,培育一批源头创新科研机构、研究院所、科学家实验室和高水平大学,全力推进建设中物院光子科学中心、中科院低温技术研究中心、中山科技大学、香山大学等创新驱动“224”工程,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三是坚持科技创新,打造创新平台,形成创新生态。创新平台既是推动创新的重要载体,又是成果转化的强大推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全程全域的创新创业平台,打造智慧化的产业孵化体系,全面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加快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谋划建设深中创新轴,吸引核心城市高端创新资源,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计划,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助力中山在新一轮创新发展中跑得更快、跑得更远。

二、科技驱动应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智慧城市,打造魅力之城

新型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的深度拓展和集成应用。为促进城市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摒弃“信息烟囱”“数据孤岛”“重技术轻应用”的城市弊端,新型智慧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新理念。精品中山建设要构建新型智慧城市,让城市发展更全面、更协调、更可持续,让百姓生活变得更健康、更和谐、更美好。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准确把握新型智慧城市内涵。新型智慧城市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新型政策机制和创新发展模式的智慧城市,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构筑国家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生态,最终实现治理更现代、运行更智慧、发展更安全、人民更幸福。

二要坚持顶层设计先行,科学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要实现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精细精准的城市治理、融合创新的信息经济、自主可控的安全体系等五大目标,其建设是一个涉及多环节、多领域、跨部门的复杂系统工程,要高度重视,成立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中山市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案》《中山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0-2025年)》等。借鉴深圳、福州、嘉兴等城市建设经验,与有成功建设实践厂商如中国电科、华为、中兴等合作,创新投融资模式,科学统筹推进“一个开放的体系架构、一张天地一体的栅格网、一个通用的功能平台、一个共享的数据体系、一个高效的运行中心、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三要坚持科技向善品格,创新彰显新型智慧城市魅力。“智”在技术,“惠”及百姓。创新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的技术应用,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注重需求为先、用户体验,着力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让群众享受智能科技发展的普惠成果,智慧交通让出行一路畅通和方便、智慧民生让生活更加美好和便利、智慧社区打造E时代酷炫生活、智慧家庭让生活充满温馨和谐等,让百姓生活智慧化彰显出新型智慧城市的无穷魅力。

三、科技支撑治理,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宜居宜业城市,打造幸福之城

治理让城市更美丽。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托科技支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品中山建设要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为支撑,唤醒“沉睡的数据”、架构“城市的大脑”、搭建“治理的心脏”,推进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以最小成本、最快速度实现善政、惠民、兴业,打造“善感知、会喘气、有温度”的宜居宜业幸福之城。

一要推进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城市治理在细微处见功夫、见品质、见情怀。要以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等方式实现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连接、更加集中的控制和更有深度的计算,为城市肌理植入智慧基因,重点推动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电网、智慧环保、智慧城管、智慧环卫、智慧管廊、智慧社区、智慧公安等建设,以“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中山、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为目标,切实提高城市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

二要改革数字化政府,提供精准优质的民生服务。加快推进“数字政府”改革,紧贴企业群众办事习惯和需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推出100件常办高频业务“一件事”主题式服务,加大“粤省事”“粤商通”推广力度,全面推广“掌上政府、指尖服务、刷脸办事”,让企业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花最少的时间、跑最少的路、交最少的材料、找最少的部门,让企业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探索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实施政务服务的“跨城通办”,推动更多本地高频服务事项进驻平台,把更多政务服务送到企业群众指尖上。

三要运用信息化支撑,实现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依托科技手段增强社会治理的预见性、主动性、科学性和时效性,着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化治理模式,实现对社会运行的精确感知、对公共资源的高效配置、对异常情形的及时预警、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提升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作者陈松生,系中山市委党校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袁凤云 
◆二审:蓝运良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人都在“卷”英语,因为......
推荐 11399人浏览   2024-03-27
推荐 9154人浏览   2024-03-26
港深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成立
原创 8771人浏览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