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春夏是糅合在一起的,一天春风吹过原上草,一天夏意荡漾尼洋河。循环往复,接续更新。
7月伊始,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也迎来一场无缝“交接”。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中山市7名援藏干部人才)圆满完成三年援藏任务,将接力棒交给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薪火相传,再接再厉。

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工布江达县(中山)工作组组长谢凯表示,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也是广东对口支援西藏林芝31周年。自1994年党中央作出对口援藏重大决策以来,一批又一批广东援藏干部人才从珠江之滨奔赴雪域高原,持续助力林芝经济社会发展。“扎根工布江达三年,我们深知责任重大,在工作中当‘主人’、不当‘过客’,当‘干将’、不当‘唱将’。如今,这份凝聚三年奋斗的援藏答卷已然完成,静候各方检验。”

●高原上的中山“医”靠
从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城出发,沿318国道东行约10公里,再转南进入蜿蜒乡道,不久就到达仲莎乡那岗村。6月28日,听闻有广东“曼巴”(藏语“医生”)前来义诊,那岗村的农牧民们早早就到了村委会。
藏族阿妈德吉,刚刚年过50岁,已患有多年关节疾病。疼痛让她不得不踮脚走路,身体显得格外沉重。在高原地区,受自然环境、饮食习惯以及长期繁重的牧区劳动等影响,不少农牧民患有关节、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像德吉一样的身影,在牧区甚是常见。
在藏3年,中山市人民医院肿瘤外科主任、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雒洪志几乎跑遍了工布江达县的每一个乡村。他先后与第八、九、十、十一批援藏医疗队(一年期)并肩作战于高原,对农牧民常见病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

3年前,雒洪志刚到工布江达,便以“到岗4天、挽救3人”的事迹赢得高原人民的信任。首日抵达,任职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院长的雒洪志一放下行李便去医院走访查房,中途发现一名外伤病人病情复杂急需手术。于是,这位尚处于高反中的医生,一边吸着氧气,一边为病人做了腹腔镜微创手术。
仅仅隔了1天,雒洪志又带领医生们为一名6岁患儿做了脾破裂修补术+缝扎止血术,用时3个小时,为孩子保住了脾脏。再过1日,雒洪志穿上西装、佩戴党员徽章准备去林芝参加援藏干部人才迎送大会,却又因情况紧急直奔手术室……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每一位援藏医生身上。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在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藏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55个,多项技术填补历史空白。同时,实施“一对一”“师带徒”培养模式,从手术观摩、查房带教到上手实操,手把手地将中山优秀医疗技术传授给当地医生,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据统计,近3年来,中山医疗组团共开展义诊57次,受益群众9500人次,手术量368台次,就诊人次68718人。同时,选派当地44名骨干医护人员到中山市人民医院、中医院跟岗学习,助力当地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此外,投资1.38亿元(其中援藏资金6700万元)的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即将完成整体搬迁工作,届时工布江达医疗服务水平将再上新台阶。
●藏区课堂链接大湾区资源
近3年,中山市的不少小学生一到寒暑假就多了一份期待,那就是与藏族学生交朋友,甚至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
通过“石榴籽一家亲·粤林青少年手拉手”结对交流系列活动,工布江达县小学的孩子们来到中山市实验小学、石岐中心小学等,与本地同学做同桌、交朋友,一起参观博物馆,感受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还有些孩子,踊跃邀请藏族同学到家里品尝地道的中山美食。“有的家长为了准备这一餐,还专门向工作单位请假,大家都想给藏族同学最好的体验。”中山市三角中学副校长、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覃子湘告诉记者,中山和工布江达学生们之间的积极互动与深厚友谊,正是教育援藏的成果体现。

进藏3年,覃子湘虽工作于工布江达县教育局,脚步却遍布辖内各所学校,致力于解决他们的各种现实困难,提升师资水平和教育水平。娘蒲乡中心小学海拔近4000米,是工布江达县海拔最高的学校。学生大多来自高山牧区,离家最远的有50公里。刚建校时,学校硬件条件差,秋冬时节教室里要烧炉取暖,老师们要打水备餐,本地教师流失率一度高达20%。中山援藏工作组整合资源,让中山市学校与工布江达县所有中小学组成“一对一”结对帮扶。如今,娘蒲乡中心小学教室配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取暖设施,校园有室内外篮球场和两个足球场,也陆续有学生考上内地西藏班。
环境好了,提升师资力量便是改善教育的最大抓手。为解决工布江达县学科师资不均衡的问题,援藏工作组不断深化“校地共建”内涵,联合岭南师范学院组织六批共计116名大学生到工布江达县乡镇学校支教。同时,举行“中工教研大讲堂”,组织18批192名中山教育人才到工布江达县各中小学送教送培,受益师生达6200余人次。
另据覃子湘介绍,近年来藏族农牧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明显提升。过去,每到虫草季都有不少学生离校,跟着父母上山挖虫草。学校不得不专设“劝学员”,劝导家长送孩子返校。“现在变化很大,农牧民家长们很重视孩子的上学问题。”覃子湘在大量家访中发现,倘若一个家庭中有一个孩子考上了内地西藏班,不仅全家引以为傲,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的孩子都会以他(她)为学习榜样。一种对更广阔世界的渴望、对更多元文化的憧憬,正渐渐弥散在雪域高原。
●把就业机会送到家门口
毕业生卓玛次仁在广东工作两年了,“两年时间里,我成长了很多,也变得更加自信、坚强。”6月13日,在“雪域高原粤藏情”就业援藏巡回宣讲活动上,卓玛希望自己的同龄人们都可以放下思想包袱,踊跃到西藏以外的地区就业,开拓视野,提升自我,“我在广东等你们”!
工布江达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达娃玉珍告诉记者,西藏自然资源优渥,人文风俗与内地省市差异较大,高校毕业生在选择转移就业时较为保守,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然而,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多,藏区就业形势已不容乐观。积极推动藏区毕业生“走出去”就业,既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就业,也有利于民族间融合发展。

中山市与工布江达县两地人社系统密切配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积极开展“定制式”“组团式”“片区式”援藏就业工作。“首先是精准开发就业岗位,只有岗位适合,才能吸引藏区毕业生异地就业。”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向坤山表示,两地人社系统不断与中山企业沟通对接,推动6家重点企业与工布江达县共建就业基地,成立劳务协作站,三年共计开发就业岗位3150个,切实打通高校毕业生及农牧民群众转移就业渠道。
同时,有关部门也不断完善就业补贴政策。向坤山介绍,毕业生或农牧民到广东就业的来往路费都是报销的,工作满1年还可申请6万元的补贴。“按照政策,安置就业的企业也可以获得补贴,但企业不约而同把这笔钱都给了藏族就业者。”向坤山说。
每一个岗位的匹配,都包含着中山和工布江达两地人社干部沟通的成果。“与简单‘送出去’相比,我们更希望他们‘留得住’。”达娃玉珍说,有的就业者适应不了广东的天气和饮食,有的迟迟不能融入当地工作氛围,人社部门都会第一时间跟进了解,帮助给出解决方案。“当然也有好消息,有时看到这个工资涨了,那个拿到全勤奖了,会感到由衷的高兴。”达娃玉珍真诚说道。
按照计划,两地将进一步增强“中山市—工布江达”劳务协作站品牌影响力,丰富就业援藏形式、强化就业援藏服务,推动工布江达县高校毕业生和农牧民群众在外“稳就业、好就业”,着力培养一支民族团结“先遣队”、增收致富“生力军”。
●石岐乳鸽“飞”上高原
工布江达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太昭古城作为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诉说着往昔的商贸繁荣。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巴松措,以高原湖泊、雪山森林的绝美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
近年来,工布江达县和援藏工作组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对接援藏省市资金和市场,举办工布江达文化和旅游推介会,促成工布江达县和中山市旅行社行业协会签订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文旅产业成为全县主导产业。从盛大举办桃花旅游文化节,到开展各类体育赛事,再到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工布江达逐渐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

结巴村位于巴松措旁,过去发展滞后,道路泥泞,街道破败。援藏工作组近年投入1500万元,援建结巴村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对当地实施景观建设、照明、街道、停车场等整体改造。向坤山介绍,改造完成后,结巴村57家民宿陆续开门迎客,每年接待游客近8万人次,为当地村民增收约2000万元。
近日,总投资21.52万元的高原乳鸽培育基地项目成功落地工布江达县。该基地立足高原生态资源优势,从中山石岐乳鸽原种场引进100对石岐乳鸽种鸽,着力构建“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模式,推动特色养殖业转型升级。目前,100对石岐乳鸽种鸽正在开展种鸽高原适应性驯化,成活率99%,长势良好。工布江达县农业农村和科技水利局副局长旦增罗布表示,未来将开发乳鸽特色产品,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推动县域特色养殖产业发展。此外,项目还将与当地旅游产业相结合,丰富高原特色旅游产品,实现技术推广与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发展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形势下,工布江达有了更多的机会、助力和动能。以传统藏猪养殖为例,援藏工作组协助制定合理的养殖规模和安全防疫措施,保留藏猪“牧于野”的原始牧养方式,推动“西藏工布江达藏猪养殖系统”成功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同时,积极协助解决藏猪火腿销路问题,组织参加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2024全球高端食品及优质农产品(深圳)博览会,与快连通供应链公司、深圳市烁炣农业公司等10余家企业进行洽谈,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3年援藏,是中山和工布江达跨越3000公里的双向奔赴,也是每位援藏干部一生的财富。”谢凯感慨道。在他眼中,第十批援藏工作队(中山)工作组留下的不仅是拔地而起的项目、逐年攀升的数据,更是一颗颗深植高原的希望之种——从藏地课堂里点亮的知识星火,到产业基地中破土的发展新芽,每一处改变都凝聚着跨越山海的诚意。
“我们的牵挂和祝福,永远与这片高原同在。”
编辑 张英 二审 朱晖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