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五桂山街道南桥村槟榔山深处,青砖灰瓦的古氏宗祠静静矗立。这座百年建筑曾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部驻地,藏着华南敌后抗战的烽火记忆——那些在此运筹的战略、集结的队伍、传递的情报,早已化作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如今,硝烟散尽,古祠新生。作为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革命遗址,它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到此感悟家国情怀。而它所在的南桥村,也循着红色脉络走向振兴。这里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游客纷至沓来打卡留念,本地居民则在宜居宜业的变迁中,真切感受着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从烽火岁月到小康图景,这座古祠与村庄一道,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鲜活篇章。
忆往昔:古氏宗祠内重“话”烽火岁月
1942年1月起,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逐步进驻五桂山,随即成立了中山抗日游击大队。随着抗日局面的逐步开展,1943年秋,南(海)番(禺)中(山)顺(德)游击区指挥部和中共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临时工作委员会移师中山,使五桂山成为珠江敌后抗日斗争的中心,处于五桂山腹地的南桥村,成了人民抗日武装的重要据点。

作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所在地,古氏宗祠常年设置着中山人民抗日斗争展览。8月12日下午,这里迎来了3位特殊的访客——“革命母亲”杨伯母的外孙女刘超红母子与珠江纵队老战士黄旭之子黄跃进。对他们来说,古氏宗祠是他们家族记忆中最滚烫的红色地标。站在展馆的玻璃展柜前,刘超红指着杨日韶的照片向记者讲述了其家族两代8口人投身抗日的感人往事。“外婆有6个子女,我从小跟着母亲和外婆生活在月山公园附近,却很少听外婆主动讲述过去的故事。”刘超红说,随着年岁渐长,她通过书信、史料更深入地了解到外婆的品格。

原来,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杨日韶、杨日暲是刘超红的舅舅。1942年杨日韶在阜墟战斗中英勇牺牲时,“杨伯母”得知这个消息后很难过,但仍坚强地说:“要革命就要打仗,要打仗就会有牺牲,不然什么叫革命呢?日韶死得光荣!有这样的儿子,我自己也十分光荣……”这段经历也被记录到了原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委员、中区纵队副司令员谢立全的回忆录《珠江怒潮》一书中。
“按照当时习俗,亲人离世该扎白头绳,但外婆却拿出红头绳系在我母亲的发间,说‘你的哥哥是为革命死的,扎上红头绳,永远记住他。’1944年,二舅舅杨日暲也在中山张溪的一场战斗中英勇牺牲了。外婆做了令人动容的决定,把家中其余子女全部送入游击队参加革命。”刘超红眼角泛红说道,“坚强的外婆还将嫁妆、粮食等变卖支持游击队,为革命倾尽所有。”谢立全被杨伯母的深明大义深深感动,认杨伯母为干妈。此后数十年间,谢立全与杨家始终保持着亲人般的往来,续写着跨越硝烟的情谊。

“退休后,我和几个珠江纵队的后代一起,历时两年通过重走战斗现场,查阅资料,采访仍健在的老战士,自筹经费出版了《五桂山儿女英雄传》。整理出20多个英雄故事,就是想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安稳生活是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黄跃进打开手机,展示着他为传播红色故事制作的短视频。黄跃进的父母都参加了革命,珠江纵队成立时,他的父亲黄旭任第一支队情报站站长,母亲是卫生站护士,他从小就听长辈讲述革命故事。
前辈们曾以热血铺就革命之路,年轻一代正以赤诚之心接过精神火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担当。今年23岁的贺晓曦是刘超红的儿子,目前攻读硕士学位的他暑假期间经常跟着母亲参加红色基因传承的活动。“我本身是学音乐的,了解过去的革命历史后,我在学校也会通过参演红色革命歌曲、歌剧等传承红色精神,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贺晓曦表示。
看今朝:革命老区村旧貌换新颜
作为革命老区村,近年来,南桥村依托古氏宗祠及周边红色资源,打造了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中小学生、党员干部超10万人次。

走出古氏宗祠,沿着整洁的村道漫步,南桥村的新貌让人眼前一亮。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庭院里的三角梅开得正艳;“放烘”咖啡馆的原木色招牌透着文艺气息,老板古锦彬正忙着给客人端上刚出炉的甜品蛋糕。
宗祠旁边的8号驿站里,老板练惠玲正麻利地打包自制的土茯苓膏。“30多年前从广西刚嫁过来时,这里还是山旮旯,路窄人稀,我妈都心疼我。”练惠玲指着门口的沥青路说,“现在不一样了,村子建设好了。我开这个店10年,节假日一天能卖五六桶豆腐花,最好的一天营业额两三千呢。”她的丈夫是古氏宗亲,小时候常听祖辈讲战士们在祠堂开会的故事。“现在游客来了,我也会跟他们念叨念叨,咱这村子有光荣历史。”

沿着村道继续前行,由80后返乡创业青年古锦彬经营的“放烘”甜品咖啡店别具一格。“以前在城区开店,总觉得少点什么,两年前回到村里,把祖屋改成咖啡烘焙店,没想到成了网红打卡地。”古锦彬笑着说,坦洲快线开通后,从市区到村里只要15分钟,周末来的游客特别多,不少人是看完宗祠展览过来歇脚的。
南桥村党总支部委员古嘉胜介绍,近年来村里持续推进红色遗址保护与活化:2021年底开始对古氏宗祠片区进行升级改造,新建英雄广场、带状公园;完善旅游配套,增设停车场、旅游厕所。接下来,还计划开发“红色研学路线”,串联起宗祠、战斗遗址、英雄广场等点位,激活红色动能,擦亮革命老村底色。
“保护红色资源,既是传承历史,也是为了发展。”古嘉胜说,通过活化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现在的南桥村蹚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赛道”。随着村子的知名度提升,一批文旅项目相继落地,成功盘活了部分闲置土地,村民也通过在家门口销售特产吃上了“旅游饭”。
编辑 何淼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