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21日,日军侵占广州。不久,南海、番禺、中山、顺德等地相继沦陷。在这段浸润着血与火的岁月中,中山人民以其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精神,沉重打击了日伪的统治;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山人民以其巨大的牺牲奉献,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敌后战场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中山抗战的历史记忆
1938年2月,日军悍然侵占当时隶属中山县第七区的三灶岛(今属珠海市),随即在岛的南部修建飞机场,妄图把三灶岛作为侵略华南的桥头堡。日军占领三灶岛后,在岛上推行残暴的“三光政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36个村庄惨遭毒手,3264间房屋、164艘渔船化为灰烬。飞机场修建完毕,日军将抓来的3000多名修建机场的民工全部杀害,不甘屈辱的三灶人民勇敢拿起武器与日军抗争。4月11日,三灶自卫团大队副队长吴发率34人,分乘扒艇两艘,潜回三灶岛鱼堂定家湾袭击驻盘古庙敌营,毙敌20多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4支、短枪2支、指挥刀1柄及军用物资一批。作为报复,岛上日军在三灶实行焦土政策,短短五天内又杀害岛内居民近3000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使这座原本繁荣的岛屿几成废墟。三灶岛在沦陷的8年中,日军暴行造成上万人死亡,战后仅剩下岛民1793人。
日军的罪恶行径激起了中山人民的无比愤慨,中山人民奋起反抗。1938年5月4日,中山7000余名学生举行纪念“五四”化装大巡行,痛斥日军的暴行。8月,中共中山县委创办机关刊物《别动队》半月刊,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方针政策,鼓舞中山人民抗敌的勇气和决心。11月,县委召开武装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一支由县委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1939年7月,日军兵分三路进犯横门、南朗等地,企图切断中山与外界的联系。中山军民在中共中山县委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守军协同作战,击沉日军炮艇一艘,毙伤日军百余人,取得了横门保卫战的第一次胜利。9月,日军再犯横门,中山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共御外侮。驻守横门的中山守军英勇奋战,抗先队员(即广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和妇协会员(即中山县战时妇女协会)结队赶赴前线服务。此役苦战14天,全县军民合力抗击来犯之敌,击退敌兵4次冲锋,毙敌200多人,缴获敌人无线电机一部,击落敌机一架,获得横门保卫战的第二次胜利。横门保卫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抗战初期对敌作战取得的重要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抗日斗志和信心,拉开了中山抗日武装斗争的序幕,也为后续的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流砥柱,敌后鏖战:以五桂山为中心的中山抗日游击战。1940年3月,中山县城石岐沦陷,中山进入全面被日伪统治的黑暗时期。然而,中山人民的抗争并未停止,而是转入更为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阶段。他们以层峦叠嶂、易守难攻的五桂山为中心,建立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1940年5月,成立了一支由中山县委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小队,不久扩大为抗日游击中队。1942年5月,在五桂山成立中山县抗日游击大队,共120多人,由延安派来珠江三角洲开展游击战争的军事干部谢立全领导中山的抗日游击战争。抗日游击大队成立后,中山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得到迅速发展,开辟了五桂山抗日根据地,扩大了抗日游击区。1945年1月,以中山抗日游击大队为基础,成立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五桂山成为珠江纵队的司令部所在地,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中山的抗日游击队先后在广东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的直接指挥下,巧妙运用袭击战、麻雀战、袭扰战、阻击战等游击战术,破袭交通、惩治汉奸、伏击日伪,成功粉碎日伪军“十路围攻”“四路围攻”“五·九”扫荡等进攻,有力地牵制和打击了敌军。据不完全统计,中山的抗日游击队同日军进行了140多次战斗,毙伤敌人440人,俘虏敌人530多人,其领导者林锵云、梁嘉、谢立全、谢斌、谭桂明、欧初、梁其达、罗章有、杨子江等人在中山抗日斗争中所作出的贡献,一直为中山人民所景仰和传颂。
全民动员,同仇敌忾: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山抗战的胜利,离不开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倡导和推动全民抗战。在中山,中共中山县委积极争取时任国民党中山县县长张惠长的支持,共同组织抗日力量,形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的良好局面。
作为著名侨乡,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山侨胞心系祖国,成为支援抗战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捐款捐物,或回国参战,通过各种渠道为抗战输送了宝贵的物资和财力。中山市档案馆馆藏的《劝捐册》《征信录》以及大量侨批档案,生动记录了海外赤子毁家纾难、共赴国殇的感人历史。此外,以著名版画家古元、音乐家吕文成为代表的文化界人士,也以笔为枪,以歌为号,创作了大量抗战宣传作品,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这种党派合作、军民同心、海内外联动的全民抗战格局,汇聚成了抗战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深刻诠释了“人民战争”的真谛。
中山抗战的时代价值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回望这段艰苦卓绝的中山抗战烽火岁月,不仅是在追忆历史,而是在仰望一座由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精神丰碑。我们要向浴血奋战的先辈们学习忠诚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团结一心的统一战线智慧,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意志,敢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和为推动新时代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中山拥有丰富的抗战历史遗存,这是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生动的教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将中山本地的抗战史实,如横门保卫战、五桂山游击战等融入历史课程,开发乡土教材。通过邀请老战士讲述亲身经历,或在开学第一课等重要节点回顾抗战历史,让学生在真实的故事中感受历史的温度和精神的力量。充分利用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等红色遗址,打造“行走的课堂”和红色教育研学基地。组织学生实地探访,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历史“活”起来,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伟大的抗战精神,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从而在内心深处埋下爱国奋斗的种子。
用抗战精神给文化兴城赋予更大的内涵。一方面,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中山的城市名片不仅有孙中山文化资源、香山商业文化,更应有光荣的红色革命文化。通过举办“中山人民抗日斗争展览”等活动,充分展示中山抗战历史,让人们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英雄底色,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的抗战精神成为中山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打造文艺精品力作。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中山抗战史料,围绕“铁流十二勇士”“中山妇女献枪”“革命母亲杨伯母”等感人事迹,创作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戏剧、影视作品,让英雄的故事广为传颂,让抗战精神在艺术的呈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横门血火铸忠魂,五桂烽烟照丹心。中山的抗战历史,是这片英雄土地的荣光与骄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继续从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伟人故里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为中山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作者系中山市委党校副教授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朱晖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