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随着省中运会金牌榜定格在“50金38银22铜”的历史性成绩,中山以“体育之城”的底蕴与创新,向湾区交出了一份体教融合的亮眼答卷。这场“青春与城市共舞”的盛会,不仅刷新了中山奖牌总数的历史纪录,更以“四位一体”校园人才培养体系和全域联动的城市变革,为“体育强市”建设提供了鲜活的中山样本。

中山的体教融合,始于2014年那场开创全省先河的行政改革——将教育局与体育局合并为教育和体育局。这一场“敢为人先”的改革,打破了教育与体育的行政壁垒,更重构了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中山也通过一份《中山市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清晰勾勒出未来体教一体化发展的路线图,让融合从愿景走向了系统的行动。
打造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山以赛事为切入点、以学校为着力点、以健康为落脚点推进体教融合,全面规划竞技体育发展蓝图。经过多年的规划布局,中山的竞技体育已形成跳水、攀岩、棒垒球、游泳、篮球、排球、自行车、田径、武术、摔跤、跆拳道等优势项目。在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上,已逐步形成以市体校为主阵地,联合办队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学校、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示范校为辅助,同时吸纳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等社会力量的“四位一体”培养体系。

中山的体教融合实践,不止于培养冠军。在“体育回归教育”的理念下,一场全民参与的体育革命悄然展开。“天天动起来”全周期运动模式,将运动融入生活肌理,每天1节体育课、40分钟强制锻炼、25分钟碎片化运动,每天运动两小时,破解“学业与健康”的二元对立;学校通过课桌操、心理操、简化八段锦等创意课程、创意大课间,让运动突破操场边界。
这场变革带来惊人成效:中山学生体质优良率从2019年的29%跃升至2024年的74.57%,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9%以上。更可贵的是,体育精神正重塑城市品格——沙溪“村BA”总决赛上,村民与职业选手同场竞技;“天天动起来”云运动打卡的带动下,家长与孩子共同运动打卡,全民健身参与率达63%。
在中山,体育早已超越运动范畴,越过了校园的围墙,而成为植入社会的文化基因。301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深挖自身优势,精准定位,实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矩阵,五育并举的教育画卷中,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在中山的街头巷尾,体育元素无处不在,从社区的篮球场到公园的健身设施,从学校的体育场到专业的运动场馆,每一处都是中山人对体育热爱的见证。体育赛事的频繁举办,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活力与魅力,更激发了市民对体育的参与热情。
当省中运会的欢呼声渐息,中山已悄然开启新的征程——第十五届全运会棒垒球分赛场的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从兴中体育场的全民健身热潮,到小榄镇国际棒垒球中心的赛道升级,这座城市以“赛事接力”的姿态,将省级赛场的经验转化为国家级赛事的底蕴。
体育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国强。接下来,中山也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探索体教融合的新路径、新模式书写体教融合的新篇章,为“体育强市”建设贡献更多的中山智慧与中山力量。当体育基因深植城市血脉,中山以奔跑的姿态,向世界证明:体育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城市进阶的阶梯。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朱晖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