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下午3时,广东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闭幕式在中山市体育馆举行,中山市以50枚金牌、金牌榜第二、团体总分一等奖的傲人成绩,为这场为期半月有余的青春盛会画上圆满句号。奖牌数字的背后,是中山十年磨一剑的教体融合实践,是全民体育基因的深度觉醒,更是一座城市以赛事为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从奖牌“量变”到校园体育发展的“质变”
在广东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的赛场上,中山市代表团以450人(含运动员及教练员408人)的全规模出战,覆盖了本届省中运会全部12个大项19个组别的比赛,实现了从“田径之乡”传统优势到多项目均衡发展的跨越,并交出了一份惊艳的答卷——累计斩获50枚金牌、38枚银牌、22枚铜牌,全面超越上届省中运会的26金24银28铜,以金牌榜第二的位次,创下参赛历史最佳战绩。这份成绩单不仅是竞技水平的飞跃,更折射出中山十年体教融合改革的深层成效。

在定向运动赛场,中山健儿以绝对优势上演“全满贯”——为期5天的比赛中,包揽全部7个小项金牌,以26枚金牌的绝对统治力登顶榜首,展现出强大的战术执行与场地适应能力;武术套路项目中,面对全省20个地市400余名选手的激烈竞争,中山16名运动员凭借扎实功底与顽强拼劲,斩获11金8银6铜,成为赛场上“最能打”的队伍之一;啦啦操赛场同样亮点纷呈,在集体花球、双人街舞、集体技巧三个项目的角逐中,中山代表队以1金1铜的战绩摘得团体总分第三名,将“力与美”的融合演绎得淋漓尽致;作为“田径之乡”的传承者,中山田径队在本届赛事中延续辉煌:近40名运动员组成的队伍以5金10银2铜的优异成绩,再次印证了“田径强市”的深厚底蕴——这既是对传统优势的坚守,更是体教融合模式下“后备人才不断档”的生动注脚。

中山代表团的亮眼表现,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十年体教融合改革的厚积薄发:学生体质优良率从2019年的29%跃升至2024年的74.57%,合格率达99%以上,为竞技体育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健康血液”。
这背后是一套精密的“人才成长链”在运转:全市301所体育传统特色校构建“一校一品”矩阵,22所高中布局18个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覆盖“小初高”三级梯队的“四位一体”培养体系,让“校园操场”与“专业赛场”无缝衔接。
中山的教体融合实践,始于2014年教育体育局的大胆合并。十年间,通过“四位一体”培养体系、“一校一品”特色校建设、301所体育传统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布局(22所高中18个项目),构建起覆盖“小初高”三级梯队的人才输送网络。东升高中棒球队的全国“四连冠”征程,正是这一体系的缩影:从镇街特色校到全国冠军,累计输送国家队主力十余名,印证了“校园操场到世界赛场”的贯通可能。
“中山温度”为盛大赛事注入暖心底色
赛场内,健儿们以武会友、摘金夺银;赛场外,一场由“中山服务”编织的温暖网络,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感受到了中山的城市温度。
本届省中运会,中山市以“零差错、全满意”为目标,构建起覆盖“吃住行赛”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在武术套路决赛举办地桂山中学,这场“服务大考”交出了满分答卷——学校专门成立21个专项工作组,从竞赛运行到后勤保障,从医疗卫生到志愿服务,40余名青年志愿者与教职工组成“服务铁军”。服务的温度,藏在每一处细节里。“学校暖心周到的服务,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汕尾武术套路队初中组领队卓双锋感慨。

从细致周全的赛场布置到无缝衔接的赛事保障,从暖心周到的后勤服务到迅速高效的应急响应,每一个身影、每一次指引、每一份坚守,都让运动员在全力拼搏的同时倍感温暖。赛场上,健儿们身姿矫健,角逐激烈;赛场外,饱含“中山温度”的服务获得众人交口称赞。大赛落幕,组委会不仅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感谢,更有许多参赛队伍主动为中山点赞,称赞这座城市用“有温度”的服务,为这场青春盛宴注入了最暖心的底色。而佛山市和韶关市代表队,更是亲笔书写表扬信,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赛事贴心服务的感谢。
服务省中运会,不仅是完成一场赛事保障,更是向全省展示中山的城市形象。中山用“有速度、有温度、有精度”的服务,将“体育即民生”的理念写进现实,也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了温暖的中山力量。
以赛事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为深中通道开通后中山举办的首场省级盛会,中运会成为中山城市能级提升的催化剂。省中运会的热度,点燃了中山全民健身的热情,展现了中山可贵的城市品质。有苏炳添“从兴中体育场走向世界”的励志故事,有奥运冠军陈艺文、汪雪儿“中山力量”的持续涌现,体育精神已融入中山这座城市的血脉。
截至2023年底,中山已建成排球场171个,足球场462个,游泳池(馆)481个,基本形成了市、镇(街道)、村(社区)、自然村四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体系,社区健身苑点覆盖率、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均达100%,全市公共体育设施100%实现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基本形成城乡居民“10分钟健身圈”。正是这无处不在的运动热情和普惠共享的设施网络,构成了举办省中运会的坚实底座,生动诠释了“体育即民生”的城市品格。
随着省中运会的结束,中山市教体融合下一步的方向将更加明确而坚定。以“增强体质、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根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构建三级体育竞赛体系,持续打造学生“天天动起来”品牌,持续开展中山市青少年“云运动”打卡系列活动。完善高中阶段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逐步形成小学、初中、高中高水平运动员贯通培养通道。努力打造中山市体教融合改革培育学生新风貌,既能在赛场争金夺银,学业也能取得优异成绩,实现全面发展。聚焦青少年健康成长,以体教融合为着力点,形成“体育回归教育,教育反哺体育”新局面。锻造强健体魄,磨砺坚韧品格,为每个孩子打开多元发展的可能。

省中运会的圆满举办,为中山迎接第十五届全运会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山展现出的不仅是体育硬件的升级,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在“百千万工程”的框架下,中山将赛事筹备与乡村振兴、文旅体融合紧密结合,这些赛事既是对城市形象的立体化传播,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中山正通过赛事“讲好中山故事、传播中山声音、塑造中山形象”,推动城市品牌从“制造之都”向“活力之城”蝶变。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朱晖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