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日报深中通道通车纪念版推出,揭秘中英双语手绘长卷背后的创作故事→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记者 廖薇 发布:2024-06-30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30日,中山日报推出“深中通道通车纪念版”,以中英双语、双面八连版、彩绘“龙腾伶仃洋”的版面设计,以及灵动深邃的文字表达,让每个读者眼前一亮。

“深中通道的开通,不仅是交通的便捷,更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也要用设计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统筹版面设计的中山日报社视觉总监林琳介绍,中山日报“深中通道通车纪念版”的视觉语言别有深意,将深中通道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性、功能性和文化性巧妙地融入版面,形成有机的艺术整体。

视频摄制:记者 孙俊军,视频编辑:陈晨

其中,中文版以“龙腾伶仃洋”主题展开设计,但见巨龙昂首伶仃洋畔,龙身渐变成大桥,桥身弯曲绵长,横贯画面,就像一条充满活力的纽带,将深圳与中山两城紧紧相连。两地的地标建筑、人文风物、经济科技等元素融合成向海而兴的新气象,既体现了深中通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交通枢纽的功能性,也展现了它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性。同时,也凸显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气息和创新精神。

而其背后的英文版长卷图绘则与中文版的布局和风格形成对比,以祥云萦绕的传统如意造型,集中传递融汇湾区、共同发展的理念。“如意”之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集群因深中通道而“牵手”,让读者由此感悟深中通道不仅是一次交通上的革新,更是经济、文化的交融,是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化背景下战略地位的提升。

“我们设计八连版的纪念长卷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观,更是希望面向国际,以图像语言多维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林琳表示。

纪念版长卷中文版的主笔之一何淼是跑交通线的老记者。七年多来,她带领读者揭秘深中通道规划、设计、建设中的点点滴滴,以及这项超级工程背后的超级智慧,见证了它的每一个攻克技术难题、创造工程奇迹的重要时刻。目睹中国桥梁建设的巨大成就,感受新的交通格局给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带来的巨变,她在长卷的字里行间,难掩内心的澎湃。

“第一次在深中通道的海上采访,让我感到心灵的震撼,至今记忆犹新。”

记者何淼在深中通道施工船只上。  记者 黄艺杰 摄

本次“深中通道通车纪念版”,也是中山日报首次推出英文长卷,由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联动高校翻译骨干共同完成。来自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的饶梅芳老师参与了多个有关深中通道的国际传播报道。她表示,翻译中涉及大量的工程技术术语和专业表达。为确保它们被准确地翻译成英文,同时又能被非专业背景的英语观众所理解,她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阅与学习,由此深刻地感受到建设者们的不易,也更加感慨当今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每一次翻译都是一次跨越文化的桥梁搭建。深中通道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在超大型工程项目上的能力。愿这座桥梁成为促进发展、增进交流的新起点,开启未来更多的连接与可能。”

“这是一份有望冲击大奖的版面设计。”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曾一果对中山日报“深中通道通车纪念版”给予高度评价,“看得出来,中山日报创作团队对此花了很多心血,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长卷图绘巧妙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伶仃洋沿岸的城市风景,图像语言内涵丰富,展现深刻的文化底蕴,文字综述富有历史纵深感,英文版的提问式标题抓人眼球,简明扼要地突出了工程的核心价值。”

曾一果建议可以多渠道、多形式地展开对这部作品的国际传播,尤其是结合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特性,突出亮点与重点,将内容信息加以浓缩提炼,以简明扼要的形式传递给海外受众。并在图像基础上增加动态视频产品,以充分发挥纪念版的特殊意义。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朱晖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深中通道首辆穿梭巴士驶出!
原创 13408人浏览   202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