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村庄的稻田守望

中山+ 记者 黄启艳 高倩荷 2025-07-09 原创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盛夏的中山,阳光热烈,金黄的稻穗弯下了腰,又到了早稻收割的季节。位于中山市连片种植水稻规模最大的崖口村,轰隆隆的收割机在稻田飞快地穿梭,晒谷场上,金黄的稻谷承载着农民颗粒归仓的希望。

天气的炎热挡不住为稻田而来的游客,他们在稻浪翻滚中寻找诗和远方。近几年,崖口村顺势而为,大力挖掘稻田的文旅价值,推动农文旅融合,村内商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今年上半年游客量已突破300万人次,预计全年突破600万人次。端牢粮食饭碗的同时持续引来文旅流量,崖口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背后,是一座村庄对稻田的集体守望和价值发现。

“全国劳模”重返稻田

7月5日清晨5时许,71岁的谭胜华和平常一样起床,喂鸡和吃过早餐后,骑着电动车来到村里的农机站借收割机、拖拉机。抽签领到机器后,他在前面带路,引着收割机和拖拉机来到了向西自然村的稻田前。这是谭胜华重返稻田的第5年,去年他被选为向西自然村生产队长,负责两造水稻的生产安排。

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90后农机手陆健威驾驶着收割机在稻田驰骋,水稻在他身后留下一株株稻茬。谭胜华提醒他:“割的角度放低一点,这块地是用来做育秧田的。”眼前穿着朴素、皮肤黝黑的谭胜华和一般的农民没有什么区别,村民也不会特别提起他是“全国劳模”。

在重返稻田之前,谭胜华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和崖口村的发展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上世纪70年代,他做过村里牛奶厂的送奶工,每天骑行4个小时把牛奶从崖口送到石岐乳制品厂;1981年,他成了村里第二批拿到驾照的人,加入崖口运输队;1987年,他自己买货车跑短途,在村里的纺织厂和石岐长堤路码头穿梭;1993年,他到崖口电厂做发电工。1999年开始,他与人合伙,利用村级围垦滩涂水面做水产养殖,成为养殖大户。2008年台风“黑格比”来袭,围垦决口,他遭受巨大损失,但是并没有气馁,他东挪西借,靠着勤劳与坚韧东山再起,用了两年时间扭亏为盈。2015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向西自然村生产队长谭胜华正在记账。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2021年,谭胜华将养殖场交给大儿子经营,回到生产队做起了农民。面对记者的疑惑,他笑着说:“我十几岁就下地干活了,最大的优点就是肯干,现在能动就动一下。”如今,谭胜华依然对务农保持着勤劳、乐观、认真的态度。他跟记者分享,之所以比其他自然村割稻的时间晚,是根据经验做出的决定,他说,全村8个自然村共有13个生产队,只有5台收割机,“现在收割,稻谷长得更饱满,也不用和其他生产队争农机、烘干机,减少了损耗,相当于增产。”谭胜华还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一份田块分布及尺寸图,他在上边用笔标记了一些信息,方便计算插秧和施肥的用量,更好地安排生产。

集体种植2000亩水稻

在现代农业发达的中山,崖口村保留了2000多亩稻田,是中山连片种植规模最大的粮食基地,成就了独特的稻田景观。这与崖口至今保留着集体出工制有关。在40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崖口村摸索出一套派工制和计分制,让那些缺少外出务工技能的村民依靠劳动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同时也把他们留在了稻田。

作为生产队长,谭胜华早在几天前就在向西自然村的公告栏上用粉笔写下了出工信息,告知村民割稻的时间和地点。当天上午8时许,出工的村民来到稻田边。由于收割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劳动强度大幅下降,大多数时候村民只需要做一些协助工作。

崖口村村民谭光明站在运粮车上整理满满的稻谷。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今年69岁的谭光明穿着水鞋,爬上运粮车,将车厢里凸起的稻谷捋平,为收割机下一次倾倒谷子做准备。他说自己早已退休,当天是来帮家中妻子出工,目前儿子也在村里的生产队务农。记者了解到,向西村可以由家人顶替出工。谭光明说,以前务农很辛苦,为了抢农时拼命干,现在机械化了劳动强度大幅下降,集体出工制让村里想干活的、还干得动的中老年人有机会挣钱帮补家用,所以他愿意来。平日在村里的一家煲仔饭餐厅做厨师的谭叔当天也来出工,他说现在餐厅还没有客人,等到了11点多钟再去餐厅干活,出工可以多挣一份收入。

向西村的黑板上挂起当天收稻的农民名字牌。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10时许,气温愈发炎热,谭胜华脸上大颗的汗珠滚下来,短袖也湿透了。他打开电动车座椅,拿出一个红色塑料袋,拿起里边的本子和笔,开始记录工分。向西村有200多亩地,共有31位出工的农民,计分根据工种的劳动强度有一定的差别。谭胜华说,两造水稻出工一年算下来共有两三万的收入,对出工村民的生活有了一份保障,80岁村民只要干得动也可以出工,“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对土地、对耕作都有一种感情。”谭健华说。

激活稻田的文旅价值

稻田里收割的忙碌场面,成为了奔着稻田而来的游客眼中的风景。

7月5日10点半,来自珠海香洲区的摄影爱好者钟先生,自驾50多分钟后出现在崖口村,他说:“去年来晚了,没有见到金黄的熟稻,这次选择7月初就来,果然幸运地遇到了。”他举着相机,在田间的水泥路上对着收割现场一次次按下快门。来自石岐街道的陈伯和几位朋友坐在稻田边喝冷饮,他以前在南朗开厂,对崖口很熟悉,现在退休了,没事的时候就驱车来稻田边坐坐,有时候一周来两次,寻找“熟悉的风景”。香港人张先生夫妇是从“小红书”上了解到崖口有大片稻田的,在网上预订了民宿,来到这里后夫妇俩租了电动车在稻田间和村子里穿行,还兴奋地走到稻田里拍照,他说:“光是闻着稻子的味道就很享受。”

稻田里收割的忙碌场面,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稻田的多重价值正在被看见和激活。在乡村旅游热的推动下,崖口村顺势而为,将稻田变成流量时代一张闪亮的文旅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崖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谭锦鹍自豪地说:“去年崖口村游客量达到584万人次,今年有望突破600万人次。崖口现在基本没有淡季和旺季之分。”他介绍,崖口村利用稻田、海岸线等资源,积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集中力量打造特色消费场景,商业新业态呈现井喷之势。

收割机在收割,远方的列车飞驰而过。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统计数据显示,崖口目前已在村道和稻田边逐渐发展起以“OLD BOY”为代表“村咖”25家,以禾舍书屋民宿、“野小院”为代表的民宿13家,集装箱美食街有18家商铺,海堤集市有约80家商铺,煲仔饭一条街、海鲜一条街商铺林立,形成了超6公里的“美食经济带”。多家煲仔饭、海鲜餐厅等餐饮店使用崖口富硒大米作原料,推出特色菜品,提升了“崖口富硒大米”的品牌价值,进一步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90后返乡青年李建乐在家门口菜地上建起了Matata咖啡馆,于去年10月1日开业。他说,村里经济越来越好了,面貌也有了很大变化,所以决定返乡创业,咖啡馆旺季时一天最高有六七千元的收入:“回来创业感觉轻松多了。”2000年出生的陆锦辉在外工作3年后,于去年夏天回到崖口,和父母在海堤集市开小食店,每天从早上10点忙到晚上12点,他说,以前做汽修又脏又累,现在自己开店,虽然辛苦,但是感觉有自由有盼头,节假日经常忙不过来。

谭锦鹍说,崖口的发展不仅吸纳了大量的村民就业,还吸引了170多位年轻人返乡创业,“比起就业率,我们现在更追求创业率。”谭锦鹍笑着说。

这2000亩稻田,给予崖口村民的,早已超越了粮食本身。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苏小红  三审 岳才瑛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本文作者
张景天
报料
用镜头记录,捕捉每一次“决定性瞬间”。
黄启艳
报料
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都值得书写和记录。
高倩荷
报料
敬远方,敬理想

最新评论

风潇潇 (2025-07-11 10:11:56):
稻田边的咖啡馆、民宿,洋溢着文艺气息与生活温度。从广州来的钟栾涛因稻田情结扎根崖口,经营禾舍书屋民宿,在疫情冲击下积极转型,通过打造特色产品、拓宽营销渠道,让民宿迎来发展新机遇。还有诸多像他一样的创业者,为乡村带来新活力,他们与稻田、与村庄相互成就,构建起乡村文旅的独特生态。
箫妈 (2025-07-11 10:10:13):
在中山,《一座村庄的稻田守望》记录的不只是农事,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乡村与城市对话的动人叙事。《一座村庄的稻田守望》是中山乡村发展的鲜活样本,它告诉我们,只要尊重传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价值,乡村的未来必将如那片金黄稻田一般,满是希望与收获,书写更多精彩故事。
周尐四 (2025-07-11 07:50:00):
崖口村这稻田故事太有意思啦!谭胜华老爷子太牛,70多岁还在田里折腾,当过送奶工、搞运输、做养殖,啥都干过,最后回村里当农民,把种地这事儿整得明明白白,还成了全国劳模,太励志!村里也是,一边把粮食种得好好的,一边搞文旅,游客都往这跑,上半年就300多万人,感觉又能吃饱饭,又能挣到钱,这种农文旅融合的路子太赞啦,希望多些这样的村子,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壮志凌云 (2025-07-10 15:30:07):
稻田很美丽,照片拍得很漂亮
Vicky零下一度 (2025-07-10 13:58:41):
稻田是村庄的根,守望是最质朴的深情,这四个字里藏着岁月的宁静与力量。也是对生活最踏实的奔赴,让人心里暖暖的。简单的几个字,却满是画面感——风吹稻浪,炊烟袅袅,守望里是村庄的故事与传承。
相关推荐
中山:以文明之力叩响高质量发展之门
2025-07-12
中山影视城夏日狂欢奇遇季等你来!穿越古今全天乐不停
推荐 2025-07-12
省中运会战鼓擂响,八所中山承办学校风采了解下
2025-07-12
聚焦“百千万工程” | 央国企担当赋能长江路焕新,专业力量提质城市风貌
2025-07-12
票价调整!中山马鞍岛至澳门氹仔低至18元
2025-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