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时,人们在深圳福田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附近,会被上空传来的轻微嗡鸣声吸引——一架由空中客车直升机公司制造的双引擎直升机正接载乘客前往30公里外的宝安国际机场。这种被称作“空中的士”的新型交通工具,已成为深圳低空经济的标配。从市内通勤到跨境飞行,从“空投外卖”到“天空物流”,这座“天空之城”正以惊人的速度拓展“空中版图”。

与此同时,在珠江口西岸的中山,一场关于低空经济的产业布局也已悄然展开: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深中“组合港”提质增效,完善深中低空飞行航线布局,构建深中“海陆空铁”综合交通体系;同时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推进板芙无人机智能生产基地、坦洲低空经济产业示范区等项目建设,培育智慧物流、空中交通、文体旅游、城市治理等应用场景。
面对这片“新蓝海”,中山能否依托深中一体化机遇,在万亿级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又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凭借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在低空经济这一新兴赛道实现弯道超车?
近日,由中山日报社、中山广播电视台联合组成的深调研团队走进深圳,从政策创新、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等多个维度,全方位解码这座城市的“飞天密码”,为中山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深圳经验
政策引领与产业基础双轮驱动
“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深圳能成为无人机之都?”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宣传部部长李国微的讲述,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时间回溯到2010年,深圳凭借深厚的电子产业基础和创新精神,孕育出了以大疆为首的无人机整机制造的行业翘楚。就像一粒种子找到了沃土,无人机产业在这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参天大树。
“政策东风与产业基础,就像鸟之双翼。”李国微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从2016年国家空域改革,到2021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国家规划,深圳总能敏锐捕捉政策机遇。
2022年,深圳率先出台低空经济3年行动方案,要求成立深圳低空产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和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两大支撑平台。2024年,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在这里诞生,同时出台《深圳市培育发展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举全市之力”支持产业发展。
在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下,深圳低空经济产业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深圳已集聚17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培育了大疆、道通智能、丰翼科技、东部通航、美团无人机等一批龙头企业,峰飞、卓翼智能、沃兰特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深圳,形成了集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等于一体的完备产业链。
“在深圳,不出城市就能造出一架无人机。”深圳市工信局负责人的这句话,道出了这座城市最引以为傲的产业底气。这种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为深圳低空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与此同时,科技也在为低空经济赋能。据李国微介绍,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深圳企业已实现无人机巡检图像的智能判读,通过大数据算力支持,响应速度可达毫秒级,大幅提升了巡检效率。在通信支撑领域,商业航天企业提供的卫星通信服务为低空飞行提供了可靠保障。此外,深圳还布局了专门的算力基础设施,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这些技术创新不是孤立的,而是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李国微强调,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算力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协同发展,正在构建起深圳低空经济的“智慧大脑”。这种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更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让深圳的低空经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应用为王
深圳低空经济的场景革命
在深圳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的深圳市东部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部通航”),一场低空经济的场景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作为中国民航局和深圳市政府认定的低空改革试点单位、中国001号跨境飞行企业,东部通航始终专注低空新业态新场景,致力于构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直升机低空运营网络、中国低空数字化运营系统和千架航空器运行平台,打造城市群30分钟经济生活圈。
据东部通航规划建设部总经理周蕙介绍,目前,东部通航已开展六大核心业务板块,包括跨境飞行、短途运输、应急救援、商务定制飞行、联程接驳以及低空游览和飞行执照培训。

2024年,东部通航迎来重要发展节点:正式发布“空中的士”线上小程序,“就像滴滴打车一样,市民可以通过小程序预订航线航班。”周蕙举例说,从中山到深圳,市民只需点击小程序,预约航线,然后从中山的联检口岸飞到深圳大中华,全程只需17分钟。
同年10月,东部通航将业务版图拓展至长三角地区,开通了上海虹桥至苏州吴江的往返接驳航线。这条航线主要往返于苏州湾创投壹号直升机起降点和虹桥机场基地,全程飞行时间约为20分钟。作为华东地区首条繁忙运输机场联程接驳航线,该航线充分发挥了客机和直升机的各自优势,为时间紧迫的商务旅客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选择。
事实上,东部通航的业务版图仍在持续拓展中。今年3月,梧桐山毛棉杜鹃花会开幕,深圳首条“低空花游”航线启动,东部通航与多家航司携手推出首推99元惠民低空花游体验产品,让市民一顿饭钱就可以解锁空中花游。
除了东部通航的跨境飞行和城际运输外,深圳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可谓五花八门。在公园,市民可以一边闲逛游览,一边享受美食外卖“从天而降”;在医院,装载着应急血液的无人机迅速抵达,为患者构筑起一条空中生命通道;在餐厅,活蹦乱跳的各类深海鱼从渔场“空投”至后厨,为饕餮食客们送上“舌尖上的新鲜”……
“其实我们一直讲的一个理念就是应用为王。”李国微表示,任何产业只有落到应用层面,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正如深圳的低空经济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只有扎根实际应用场景,才能真正释放产业价值,让技术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深中联动
珠江口两岸的“双城记”
当深圳的低空经济已展翅高飞,一江之隔的中山正蓄势待发。随着2024年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两座城市的时空距离被重新定义,这为低空经济的协同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深中联动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优势互补的深度合作。”李国微表示,深圳有很多无人机企业的核心零部件来自中山的精密制造企业,这种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协作,正在构建起珠江口两岸的低空经济生态圈。
东部通航与中山翠亨集团的战略合作,就是这种“双城联动”的生动实践。2024年,东部通航开通的中山联检口岸至深圳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的“空中的士”航线,不仅创造了17分钟跨城的“深圳速度”,更开创了粤港澳大湾区低空交通的新模式。这条航线一经推出就备受追捧,开通次日的航班早已预约一空,充分展现了两地商务往来的旺盛需求。
“中山的区位优势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的多扇大门。”周蕙分析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中山到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的飞行时间都在20分钟以内,这种独特的区位条件,使其成为连接大湾区城市的天然枢纽。特别是在跨境应用场景方面,新中山客运口岸完备的设施条件和旺盛的港澳往来需求,为发展跨境低空交通提供了理想试验场。

这种联动不仅体现在交通领域,更深入到产业协同的方方面面。中山奥尼的智能传感器、小榄镇的精密五金、坦洲的电子元器件,这些“中山制造”的优势产品,正通过深中低空经济产业联盟的平台,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深圳的无人机产业链中。
“未来的深中联动,将是基础设施共建、应用场景共享、创新生态共育的全面合作。”李国微表示,随着深中低空飞行航线网络的完善,两地有望形成“深圳研发+中山制造”“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深圳场景+中山应用”的协同发展格局。这种跨区域的产业协作,不仅能让中山借势深圳的产业高地实现弯道超车,更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记者手记
以制造为翼 乘深中东风
叩开低空经济“新蓝海”
与深圳相比,中山在低空经济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潜力不容小觑。首先,中山拥有扎实的制造业基础,33个工业门类为低空飞行器的生产环节提供了充分保障。例如,中山福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在2023年实现了300%的营收增长,其无人机产品畅销国内外。
此外,中山在布局低空经济方面已有积极行动。三角通用机场已运营多年,为低空飞行创造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同时,中山计划在全市范围内按短期、中期、长期规划3批直升机和eVTOL的固定起降点,为低空载人城际飞行、联程接驳、应急救援等领域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面对低空经济这一万亿级市场,深圳和中山正在加强合作,共同绘就低空经济“新蓝图”。2024年4月,粤港澳大湾区首条跨海低空物流商业化航线在深圳与中山之间正式启用。同月,中山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成立,深中两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签约成立深中低空经济产业联盟。
在中山市小榄镇的粤深·湾区智谷项目,已经有多家来自深圳的无人机上下游企业进驻园区。位于中山市板芙镇的国际无人机(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项目也与多家深圳无人机上下游企业签约。
“深中低空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深中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市委书记郭文海表示,中山将积极学习深圳经验,加快布局低空经济产业。未来,深圳的飞行器完全可以在中山的空中自由飞行,两地共同构建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圈。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政策的支持、技术的突破和场景的拓展,低空经济将成为中山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这座昔日的制造业重镇,有望凭借自身优势和深中一体化的机遇,在低空经济领域展翅高飞,成为下一个“天空之城”。
编辑 张英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查九星
最新评论
政策东风与产业基础,就像鸟之双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