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3月底举行的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简称“中山药创院”)2025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陆路与326名新生参加了开学礼,正式成为中山药创院合作培养博士生。此时,成立于2018年的中山药创院已组建了49个领军人才团队,引进杰青等高层次人才170余人;在册硕士、博士联合培养研究生839人;在站博士后40余人。
中山市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持续不断的扶持政策,助推了该产业的繁荣发展。今年年初,中山市政府印发《中山市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政策措施》,包括了支持核心技术攻关、支持药械创新研发、支持高端科研人才引进等10项,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做大做强。
近日,记者采访了解到,类似中山药创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的崛起,以及得益于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山生命科学园、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等园区载体和平台的哺育,近年创新人才纷纷加入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创业。
吸引力:
“前沿研究+湾区机遇”双重优势
“读博前,我在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担任技术员,主要开展口腔干细胞相关研究。现在读博,研究重点是自身免疫疾病药物研发。”陆路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中山,不仅仅因为这里是大湾区创新融合的战略支点,具备链接港澳与内地的独特区位优势,更看重中山药创院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顶尖科研平台与产业转化能力。“这种‘前沿研究+湾区机遇’的双重优势,能让我在粤港澳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实现科研价值与个人成长的双向奔赴。”
时间回拨到2022年2月。刘双林也和陆路一样,怀着梦想,成为中山药创院与河南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2024年12月,刘双林博士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中山药创院,进行博士后工作。
“中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一环,中山市政府对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尤其是在马鞍岛上建设了许多科技园区,这里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中山学习、生活了3年的刘双林对这里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环境赞不绝口。她告诉记者,中山药创院汇集了世界各地的人才,很多课题组长都是从国外知名高校回国的,而且具有完善的创新药物研发体系,建设有药物安评研究中心、药物制剂研究中心、药物代谢研究中心、实验动物中心、核磁平台,这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条件与科研资源。
与刘双林一样陆续在中山安居乐业的生物医药人才还有很多。2021年1月加入中山药创院的课题组长李平研究员,他已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省部级人才计划、中山市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中山英才计划”特聘人才(科技创新领域B档)。
李平告诉记者一个细节:早在2018年,中山药创院就不远万里,到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宣讲,招揽天下英才。那时,李平正在这里进行博士后工作。正是这次的宣讲,在李平的心里种下了种子。“2020年回国后,我到中山药创院参观,从当时园区及实验室的整体环境、设施设备、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制度等,就已经感受到了中山药创院扎扎实实、通力合作打造生物医药创新业态、传承生命健康使命的创新氛围。”李平说。
“我的课题组成立以来,有不少博士后和科研助理参与加入。”李平自豪地说,进组人员的学术学识、专业研究能力及质量越来越高。“我认为,这就是人才‘集聚效应’的一种很好的体现。”
“当前,各行各业对人才求贤若渴,中山药创院全力构建创新引进机制,增强人才的‘虹吸效应’,发挥人才作用,以人才培养人才,以人才吸引人才,为中山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中山药创院常务副院长丁侃表示,李平就是人才虹吸效应的一个典型接力与传承者。接下来,中山药创院与合作高校继续发挥各自优势,有目的地围绕国际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培养生物医药领域适用人才。“我们计划进一步拓展香港地区知名高校,开展博士研究生合作培养项目。”
记者注意到,今年2月发布的《中山市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支持高端科研人才引进:加大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科研团队支持力度,对优秀青年人才予以倾斜支持,单个团队最高支持3000万元。对评定特聘人才最高给予200万元补贴,对博士、博士后直接给予奖补,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最高可获72万元的研发经费和补贴。对高端科研人才优先提供子女入学和医疗健康等方面服务。
支撑力:
产业土壤成为人才成长沃土
与中山药创院仅一路之隔的康方湾区科技园,是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简称:康方生物)斥资25亿元建成的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生物医药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康方生物数智化生物医药创新开发综合智慧园区。
康方生物是一家致力于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全球病人可负担的创新抗体新药的生物制药公司,是中国原创抗体药物研发的先行者。在3月30日公布的2024年业绩报告显示,康方生物2个首创双抗顺利被纳入国家医保,非肿瘤药物板块全面进入商业化。公司新药商业化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同比增长约25%,再创历史新高。
康方生物的崛起,与中山一直以来坚持不懈地支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是分不开的。《中山市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支持企业聚焦生物药、化学药(含仿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优势领域以及细胞与基因、合成生物、脑科学、核药等未来领域(“4+4”重点发展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单个项目最高补助1000万元。
康方生物创始人、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夏瑜博士表示,在中国的生物医药创新领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崭露头角,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现在,我们看到了大量年轻的面孔,许多年轻且充满激情的人才也开始投身其中,而且大部分没有海外背景,这在过去是不太常见的。”
在康方生物3000多人的团队里,人才梯队建设有条不紊:50-60后仅有24人,占比0.07%;70-80后只有883人,占比27%;90-00后,目前的人数2324人,占比高达72%,其中90后是中坚力量,多达1960人。
“在年轻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会把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以及职业发展规划放在首位。”康方生物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杨芳告诉记者,康方生物非常关注企业人才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提升员工对企业愿景和价值观的认同与归属感。同时,设立Wecare能量站(提供情感关怀和员工关怀)和采用科技手段,应用于人才流失预警机制(数据分析、智能化管理)。“通过这一系列系统性、人性化、多维度、多元化的措施,康方生物不仅能留住年轻人才,更能将其转化为组织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实现人才与企业的双向共赢。”
在康方生物培养起来的本土生物医药人才刘志兵,目前已在公司工作了13年,是康方生物最早一批员工,也是企业的细胞工艺总监。“我一直坚守在制药第一线,这里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氛围越来越好,看好中山的未来。”刘志兵说。
“得益于中山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中山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持续高质量发展,集群效应逐渐显现。”刘志兵几乎亲身经历了中山生物医药产业由弱变强的过程。他表示,当下的中山,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已经得到快速成长,这也为越来越多的各类生物医药人才的发展、成长和集聚奠定了基础,人才的整体数量快速壮大。
刘志兵也坦言,生物医药创新是技术驱动和资金驱动型产业,生物医药专业人才的引进,需要强大的产业集群的形成,核心是培育具有影响力和创新竞争力的支柱型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区域产业横向和纵向发展。“同时也需要营造人才引进、落地生根的配套环境,在事业和生活等方面为各方面医药专业人才创造机会和条件。”
在夏瑜看来,本土培养的人才在生物医药领域逐渐成为主力军,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变化,证明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人才梯队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年轻一代的加入,不仅为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夏瑜说。
驱动力:
“四链”融合,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是中山现代产业集群新“十大舰队”之一。近年来,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明显提速,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效应逐渐凸显:2019年至今,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年均产值增长超15%。
从产业版图来看,中山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集中在火炬高新区、翠亨新区。目前,翠亨新区已引进完美(中国)、万汉制药、冠科生物、达石药业等一批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在园区建设方面,已建成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和中山生命科学园等一批产业载体。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去年还成功获批省级产业园,成为中山第六个被认定的省级以上产业园区。
刘双林认为,中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研发创新、产业化和市场拓展,成效是非常明显的。“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山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拥有中山药创院、康方生物等。中山生物医药产业正在逐步形成从原料药、制剂到医疗器械的完整产业链条,我非常看好中山。”刘双林说。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山市生物医药企业达600多家,年产值超1亿元企业30多家,具有药品或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企业262家、药品经营许可证(批发、零售连锁总部)企业45家。正是拥有优良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不仅让人才的聚集效应越发明显,更助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丁侃告诉记者,中山药创院在赋能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充分利用“一个基金”有限资源,共投决16家企业,其中12家落地到中山,共孵出13个获得临床批件的新药。“我们的生物医药孵化器已获批市级孵化器,已吸引12家企业入孵,其中包含2家深圳企业,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推动大湾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丁侃说。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张房耿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