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攻坚,中山碧水长清背后的智慧与坚守 | 百名干部群众话治水

中山+ 记者 闫莹莹 2025-03-21 原创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三年攻坚,中山38条黑臭河涌重焕生机,这背后是政府、企业、民众共绘的“水生态治理长卷”。从高位统筹的“大兵团作战”到直面群众的“绣花功夫”,从央企的科技赋能到一线工人的汗水浇筑,每一个治水瞬间都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当古镇老人握着施工人员的手感叹“乡愁回来了”,当东凤镇村民推开窗看见白鹭重返河滩,这座城市的治水实践已然超越工程本身,成为凝聚民心、重塑发展的鲜活样本。

李翔 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总经理

启动大兵团作战以来,我们以央企的“国匠”之责,将治水工程视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如今,南朗流域实现全域管网贯通,黑臭水体历史性消除,横栏古镇段施工进入决战冲刺,90%的河涌重现碧波。这不仅是数据的跃升,更是中山百姓推窗见绿、临水而居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治水之难,难在“九龙治水”的困局。中山市以“一盘棋”思维破局: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下,市治水指挥部高擎指挥旗,市水务局与镇街专班冲锋在前,职能部门协同破障。我们与政府结成“命运共同体”,通过“问题清单不过夜”“难点堵点联席办”等机制,打通了从规划到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正是这种“政如青山、企似松柏”的互信,让治水工程蹄疾步稳。

作为治水攻坚的“国家队”,中交上航始终以“生命工程”的温度诠释央企担当,用“绣花功夫”精研技术,以“铁军精神”诠释大爱,以“分段攻坚+节点销项”战术突破“要塞”,建成2座泵站,辅以13公里补水管道,将污水处理厂尾水导入183亩生态湿地净化后,注入7条河涌,让淤塞的河道重获“呼吸”,仅用1年时间完成补水工程,让南朗流域焕发新生。如今的滨水长廊已经成为市民休闲观景的热门打卡地。

在治水模式创新方面,中交上航以“EPC+O”模式搭建全周期治水体系,通过“联合战营”打破壁垒与全部参建单位共同组建“治水大脑”,通过“数字孪生”赋能管控,让治水工程迈入“智慧时代”,通过“标准化管理”提速增效,实现专班化推进、清单化管控、模块化交付。特别是在横栏镇的三期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项目兵团日夜兼程赶工,不断克服各类施工难点,高效推进运行投产,建成全市首座半地埋污水处理厂,解决了横栏镇污水处理的缺口问题,有效提升河涌水质。

治水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起点。我想起一位古镇老人握着施工人员的手说:“这水清了,我们的乡愁就回来了。”这朴素的期盼,正是我们砥砺前行的永恒动力。2025年,我们将以“收官战”为新起点,继续守好“责任田”、织密“生态网”,努力向中山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覃育秀 东凤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一线工人代表

回想起刚参与治水的时候,不少河涌存在发黑发臭的情况。住在河边的村民有苦难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带着这份切身体会,我们在施工前逐户摸排化类池情况,与村民面对面沟通。我们深知,村民们既对治水工作充满期待,又难免满心疑虑——他们担心施工影响生活,更害怕治理效果不达预期。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我们每一名一线工人都深感责任重大。

为最大程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我们坚持“完工一段、回填一段、还路于民”。我们施工的不少路段是村民出行要道,而且工期紧迫,我们白天破路开挖,夜晚加班进行低噪音回填作业,确保“当天开挖、当晚回填、次日通行”还记得村里的一位老太太,起初因施工噪音多次投诉。我们及时调整作业时间,午间停工两小时,还帮助她在自家菜园旁增设临时排水沟。如今,曾经泥泞的村道已经平整硬化,这份改变,让老太太主动送来凉茶,笑着说:“你们把泥巴路铺成水泥道,孙子放学再也不怕摔跤了。”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也让我们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和支持。虽然我们一线工人的手掌布满老茧,指缝里藏着难以洗净的淤泥,工作服上还留着汗水的盐渍,但这些痕迹,是我们一线治水工人辛勤付出的勋章。我们将继续扎根现场,用专业和汗水守护中山的碧水清流。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山的水环境会越来越好,村民的家园会更加美丽宜居。


编辑 汪佳  二审 朱晖  三审 林志强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本文作者
闫莹莹
报料
中山日报社记者

最新评论

壮志凌云 (2025-03-22 12:47:34):
治水一直是一个难题,一定要不断投入才能出效果
相关推荐
苏炳添梁嘉伟出任中山引才形象大使!第十二届中山人才节盛大开幕
原创 2025-03-30
超百个优质岗位“职”通高层次人才!“百万英才汇南粤”招聘会在中山举行
原创 2025-03-30
都有谁?“艺起乡村行 三月春艺浓”与“文化村长”相约三乡古鹤
2025-03-29
报名开始!“艺起乡村行 三月春艺浓”“文化村长”带你游三乡古鹤
2025-03-29
南中城际中山段迎来动工建设两周年,最新进展→
原创 202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