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4.6万亩!中山“工改”三年成绩单出炉

中山日报 记者 黄凡 2025-01-03 推荐

2022年1月4日,在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山高规格召开村镇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工作动员大会,正式吹响攻坚号角。三年来,中山“工改”书写了激动人心的发展新篇章,描绘了“再造一个新中山”的美好蓝图。

据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近日统计,三年来,中山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6万亩,项目容积率从改造前的不足0.6提高到3.0以上,推动“商住转工”超万亩,助力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整备土地超2万亩;服务优质本土企业增资扩产823家、新招引企业1028家,预计新增投资总额1862亿元,推动2024年全市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较 2021年分别增长67%、41%。

“工改”成为中山“百千万工程”的关键一子。中山跳出了土地碎片化的瓶颈制约,正在更深入地融入大湾区大发展,向更开放更包容的发展格局迈进。

南区街道德兴隆智能家居改造项目。(资料图片)记者 黄艺杰 摄

唱响敢问路在何方

中山“工改”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行和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日前,神湾诚艺·外沙科创城配套工程封顶。这里原片区厂房是典型的低效产业园,平均容积率不到0.5,亩产税收不到5万元,亩产值不到100万元,原780亩土地分属82个权利人,连片改造难度大。如今,这里已建起60多万平方米的现代产业城,目前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已招引企业超过300家。

时间回到2022年初,神湾镇组成由镇党委书记担任第一总指挥,镇长担任总指挥,52名业务骨干组成的“工改”专班,明晰职责,挂图作战,按时间进度倒逼工作开展,推动“工改”破局。“‘工改’涉及多方面利益,前期有部分权属人不愿意参与‘工改’项目,我们就多次上门开展政策宣导,一次两次不行,我们就五六次,甚至十次上门做工作。”神湾镇“工改”干部张毅回忆道。最终,诚艺·外沙科创城项目推动全市“单一主体归宗”改造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在张毅看来,中山“工改”像一颗改革的石子,搅动了土地长期低效利用的“死水”,激发出土地更新、产业升级、城乡发展的新动能,推动城市焕发出全新的面貌。

2024年12月24日,位于中山市神湾镇的诚艺·外沙科创城配套工程一期封顶。记者 缪晓剑 摄

“工改”三年,中山市克服“统一认识难”“矛盾协调难”“清租清退难”“腾挪安置难”“整合改造难”等五大难,坚持以改革思维突破“工改”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中山主动清理113项市镇两级制定的“自捆手脚”的政策,出台86项“工改”新政,成功探索出“谈、移、拆、建、引”五字经方法论。各镇街均成立工改专班,近500名市直机关优秀党员干部奔赴一线,“工改”铁军以改革开路、创新破题,蹚出独具特色的“中山路径”,形成“挂账收储+异地代建”“综合整治+三生共融”等10种改造新模式,极大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改造的积极性,有效破解中山土地瓶颈制约、产业发展之困和生态环保难平衡等难题,为传统制造业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山经验。

在“工改”过程中,中山更立足自身实践,参与制定广东省地方标准《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指南》,为全省“工改”标准化工作提供了中山智慧。2023年,中山被列入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2024年,中山“工改”入选国家级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土地一新万象新

中山“工改”是发展工程、民生工程。

日前,新华社以《广东中山:“土地空间”换出“发展空间”》为题聚焦中山“工改”攻坚战。在位于广东中山黄圃镇大岑村的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吊塔林立,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园区环境绿美宜人,曾经破旧落后的锌铁棚厂区向现代园区蜕变。

2024年8月航拍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通讯员供图

变化发生在越来越多的中山工业重镇。东凤镇同安北万洋家电升级集聚区“工改”项目占地558亩,是中山10年来单宗土地出让面积最大的项目,预计年产值达67亿元,引进企业约400家。小榄镇绩东二社区智能锁具产业基地“工改”二期项目吸引40多家企业入驻,总体入驻率达90%,并与深圳低空经济产业企业达成产业合作协议。

近年来,小榄镇借力“工改”累计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5130亩,建成高标准厂房近300万平方米,高标准建设中山市智能制造主题产业园(小榄片)和4个千亩产业园区,为“榄商”回归、产业落户,提供了良好产业配套和广阔发展空间。古镇镇三年共拆除整理“工改”用地46块,合计1618亩,已建成高标准厂房超过80万平方米,吸引超过百家优质企业在灯都安家落户和谋求更大的发展。

小榄镇绩东二社区智能锁具产业基地。图源:小榄发布

南头镇三年来推动93个项目共完成拆除整理面积1861亩。“工改”项目累计拉动工业投资近22亿元,其中2024年1-11月拉动工业投资近10.7亿元,占全镇工业投资约为63%。

中山“工改”以来,累计建设千亩以上连片项目2个、500亩以上4个、100亩以上83个,让土地碎片变连片、低效变高效、存量变增量。改造出来的连片优质空间,有效承接珠江口东岸产业外溢,有效支撑新招引项目落地,累计新招引、服务企业1851家,预计推动新增投资1862亿元。

在“工改”浪潮下,华帝、明阳、长虹等本土企业就地增资扩产,建华控股、欧普照明等“中商”企业陆续回归,三花、新迈奇等大项目花落中山。2023年全市GDP超3850亿元、同比增长5.6%,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7.3%。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长4.1%,工业投资增长14.8%;1-11月“工改”项目完成投资(含技改)超178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37%。2024年市场经营主体68.97万户,比2021年增长34%,其中制造业经营主体13.6万户,比2021年增长超20%。

2024年12月5日,建华控股总部回归揭牌仪式在中山市小榄镇举行。记者 王云 摄

“工改”改变的不仅是产业形态,还改变了村集体收入的传统依赖路径,让集体土地资源变资产,居民“口袋”更鼓。2024年12月15日,中山市板芙镇首个政府收储超100亩“工改工”项目——品智深湾科技园大健康电子设备研发生产总部基地项目正式动工。改造完成后,该地块容积率将提升至3.0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也将大幅增长约5倍,土地产出效益显著提高。

据统计,中山“工改”改造后村集体物业价值普遍提升10倍以上、集体收入大幅度增长,最高达30倍,助力2023年度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6万元。比如,翠亨新区华照村麻东经济合作社,改造后村集体年收入增长超10倍;横栏镇利源工业园“工改”项目竣工投产后村集体租金收入增加1200万元以上,比“工改”前增长近30倍。

利源工业园。 通讯员供图

一大批形态破旧的锌铁棚厂房有序拆除,一幢幢高标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现代产业园孕育而生,生产、生活、生态实现有机融合。

将空间革命进行到底

气势如虹的中山“工改”实践仍在大踏步前行。

2025年1月3日,中国共产党中山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围绕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更高质量完成“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任务,中山将全力实施“十大攻坚行动”,其中就包括“更高质量推进镇村低效工业园区改造升级”。

据了解,中山市将持续优化完善“工改”政策体系,推动“工改”向片区改造、综合改造和跨镇街改造升级转变。包括:优化政策供给,重点推动连片跨镇街项目改造升级;进一步拓宽“工改”项目融资渠道,助力土地连片整合改造;探索加强综合执法助力,为连片改造提供司法保障等。

中山将坚持做好服务保障,全力打造连片和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包括:加强“工改”项目招商,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制造业当家基础;带动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提升连片改造区域承载力;引导国资国企深度参与“工改”,为连片改造提供“国字号”保障;做好涉改企业的稳岗就业工作,为企业和员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等。

​市工改办日前介绍,中山将坚持优化、完善、延续“工改”政策体系,确保“工改”政策不退潮、不褪色。对即将到期失效的“工改”政策,将参照“工改”政策评估成果对相关政策开展修订、调整,针对原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合理优化部分政策措施,修补政策存在的盲点、漏洞;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要求,强化低效工业用地综合评价成果运用,确保“工改”政策适用范围与国家低效用地标图入库等国家、省相关政策有效衔接。在推动低效工业用地连片拆除整理和跨镇街改造升级方面,中山将重点推动连片跨镇街项目改造升级,统筹谋划小榄镇、古镇镇等具备连片改造升级潜力的跨镇街改造升级片区,力争打造跨镇街千亩、万亩级产业园区。

“工改”作为“关键一子”,正支撑着中山“百千万工程”全盘大局,助推着中山高质量发展。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岳才瑛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最新评论

用户0da177f (2025-01-06 10:27:53):
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一定能行
芋泥麻薯 (2025-01-06 10:26:10):
太好了棒棒棒
戎馥妤 (2025-01-06 10:23:32):
中国速度,大家都来点赞一下,希望越来越好!
幸运小榆 (2025-01-06 10:12:08):
期待中山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阿白 (2025-01-06 10:08:31):
中山近几年最大的改革,就是“工改”,作为探路破题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中山奋力书写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相关推荐
30多只中华白海豚现身中山!横门出海,追海豚 | “淼”懂深中
2025-01-13
读新闻,最高秒领20元红包!中山+的红包,又长大了!
2025-01-13
1月13日起,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恢复开园
2025-01-12
说政事·一周丨来中山过大年,约800场文旅盛宴等你“开席”
原创 2025-01-13
约50分钟!“中山⇌澳门氹仔”新航线1月15日开通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