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城市美容师”的24小时

记者 黄靖怡 余晓霖 见习记者 赖彤瑶 见习生 颜子怡 2023-10-25 原创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在多数人印象里,环卫工人是街道边身穿橙色工作服,清扫路面的群体。事实上,一座城市的环卫系统运作,路面保洁只是其中一环。从路面保洁、河涌保洁,到垃圾转运、收集,最后到终端的垃圾处理,不同工种的环卫工人穿着不同颜色的工作服,在各自岗位上为美化中山城市环境日以继夜奋斗。第30个广东省环卫工人节临近,记者近日分头与不同岗位的环卫工人一起“开工”,近距离记录他们如何为城市“美容”。

中山日报10月25日专题报道版面。

路面保洁员蓝芳:
凌晨3点半准时上岗
每天清洁路面8千到1万平方米

蓝芳凌晨在工作。 见习生 盖刘宝 摄

凌晨3点半,白水井大街十分宁静,暖黄的灯光洒满空旷的街道。正当大家还沉浸梦乡时,53岁的环卫工人蓝芳已经穿戴好整洁的工作服,如常在街头挥舞着大扫帚,麻利地清洁街道的每一个角落。

“这个时段路上的行人、车辆很少,适合我们深入、仔细地清扫路面。这样大家早晨醒来的时候,又能看到干干净净的街景了。”芳姨自豪地告诉记者,自1998年加入环卫队伍以来,她每天凌晨2点半就起床,3点半准时上岗,从白水井大街到民生路、民族东路,再到拱辰路、洪家基正街、华柏路,一直沿路清扫至早上8点。午后,她再次巡街保洁,从12点半一直忙碌到下午4点,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物钟,多年来从未请假、迟到、早退,而且总是活力满满,打扫起来一点也不马虎。“习惯了就好,这些都是我职责所在,应该做的。”芳姨爽朗笑道。

芳姨每天负责清洁的道路集中在老城区,面积约为8千到1万平方米。“这些街区商铺多、居民多,生活垃圾也多。特别是白水井,晚上宵夜档出来后,一些商铺周围有不少食物残渣、塑料袋、饮料瓶等垃圾,工作量还是蛮大的。”为了高质高效完成路面清扫任务,芳姨总是埋头苦干,将所见的落叶、瓜果、纸屑、烟蒂等快速清扫成堆,一天下来,芳姨通常能清理出满满两车垃圾。

清洁道路工作容易发生意外。有一次,芳姨提起路边一袋垃圾,不料里面竟装有玻璃。尖锐的玻璃碎片刺破垃圾袋撒了出来,扎伤了芳姨的脚筋,让她不得不停工休养1个月。“尽管我们清扫时会很小心,可意外却没能避免。”芳姨呼吁,大家在处理玻璃碎片、瓷碗碎片、铁钉等锋利的垃圾时,最好用报纸等将其包裹严实后再丢弃,避免伤到他人。

多做事,少抱怨,是芳姨一直以来的工作信条。她坦言,工作期间偶尔会遇到异样眼光,比如在劝诫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的人时,好言相劝换来的可能是恶语相向。“有的人觉得环卫工人脏,瞧不起我们,对我们的态度很不好,但我没把这些放心上。”芳姨觉得,为擦亮城市披星戴月,凭自己的劳动踏实赚钱,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我靠这份工在中山扎下了根,供女儿读完了大学,很有成就感!”

在岗25年,芳姨感慨中山越来越美,市民的素质越来越高,路上乱丢垃圾的现象少了,她感受到的尊重越来越多。“现在我扫街时经常能收到街坊们的问候,还有爱心人士送来的清凉饮料,感觉心里暖暖的。”芳姨笑说。

河道保洁管理员梁满生:
从“河里漂”到“岸边走”
守护河道18年

梁满生沿着江边巡查。 见习生 盖刘宝 摄

早上6时许,微风拂过,枝叶落水泛起涟漪,唤醒了岐江河。

此时,位于华光路的岐江河保洁队站点里,河涌保洁管理员梁满生正在召集保洁员开晨会,布置当天任务。7点一到,保洁员们上船出发开始一天的河道清理工作,梁满生也穿好荧光绿工作服,骑上摩托车沿着江边开始巡查。

岐江河边,梁满生的一双眼睛像“鹰眼”般盯着河面搜寻“猎物”,不时对准某处拍照发到工作群里,不久便有保洁员赶到照片中的点位进行打捞。“以前我们的装备没这么好,普通船只加上发动机,轰鸣声响,停船也不够精准。”梁满生说,夜间作业的时候,光靠河两岸灯光和射灯设备不够,更多的是靠经验。

2005年,岐江河河面保洁项目正式启动运营,首批河道保洁员下河作业,对岐江河全段约39公里的水域进行保洁,有效提升中山水域环境卫生水平。

当时的梁满生每天开着清漂船,在岐江河来回作业,塑料袋、饮料瓶、泡沫、纸片、落叶、水浮莲等漂浮垃圾,全都逃不出他手中的网。“我是水上人,跑过船,熟悉水性,打捞垃圾就跟捞鱼一样。”来自南朗街道横门渔村的梁满生说,以前岐江河的漂浮垃圾比较多,工作量大,这边在打捞,那边就有人往河里扔垃圾。“现在大家的文明意识增强了,除了枯枝落叶,其他垃圾很少看到了,我们的工作量也减少了。”

夏天是河涌保洁最辛苦的时候。天气炎热,船上的温度比岸边还要高。梁满生说,为了防晒,他会穿上长袖和长裤,外面再穿一件救生服,一天下来身上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此外,夏季台风频繁,每当台风过后,河里不仅树枝落叶增多,还会有树木倒入河涌,沿河漂流而下,他和同事要合力才能将树木打捞起。

凭借丰富经验和出色表现,梁满生如今成为河涌保洁管理员,负责岐江河(光明桥至东河水闸河段)、东区、石岐多条支流河涌共约40公里河道的巡查工作,管理着几十名河涌保洁员。虽然现在下河打捞作业次数少了,但他一如既往地认真对待保洁工作,每天早上7点至晚上10点,驾驶摩托车来回沿河巡查,确保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无垃圾废弃物。从“河里漂”到“岸边走”,今年56岁的梁满生风雨不改守护城市河道18年

“我生活在这里,岐江河与我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我有守护岐江河的责任。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我就会把职责范围内的事做好。”业余时间,梁满生还积极开展“护河爱水”宣传,引导更多人保护河道。如今,岐江河河畅水清、鱼翔浅底、白鹭驻足,人们在河岸边散步、慢跑。“看着岐江河越来越干净,我也很有成就感。”梁满生说。

垃圾转运站操作工赖建新:
压缩垃圾15年
担起“生活垃圾收运”重要一环

赖建新在工作中。见习生 盖刘宝 摄

下午5时,不少人开始准备下班,穿着墨绿色工作服的垃圾转运站操作工赖建新却骑着电动摩托车来到竹苑垃圾转运站,开始一天的工作。按照排班,最近半个月轮到他负责夜班。

检查水电、开启设备,做好准备工作后,赖建新一边打扫站内卫生,一边等待作业车辆到来。“刚换班,他们要收集新一轮垃圾,下午6时左右开始有车到。”果然,下午5时59分,便有满载着生活垃圾的作业车辆来到转运站。

作业车辆顺着斜坡来到垃圾压缩操作间前,车厢内的生活垃圾被尽数倾倒入仓。这时,赖建新已经戴好手套、拿起扫帚,将飘散在地面的垃圾一一扫入压缩机,之后转动启动键,垃圾倒入口处缓缓“伸”出一个方形金属柱,将刚刚倒入的垃圾进行压缩,同时无毒消毒剂从上方飘洒而下,整个垃圾压缩流程便完成了。

赖建新今年55岁,1998年开始从事环卫工作。起初是开着作业车辆在路面上“奔跑”的保洁员,每天走街串巷。“以前的作业车不是电动的,要靠人力踩,垃圾压缩机也是半自动的。”赖建新坦言,以前在路面做保洁工作时,遇到过路人异样的眼光,也听过同事被路人称呼“垃圾佬”。“这没什么,我们也确实整天与垃圾打交道,我只要对自己的工作问心无愧就好。”凭着这种豁达的心态,赖建新一直坚持环卫工作至今。

转为转运站操作工的15年里,赖建新和另一位同事一起负责整个竹苑垃圾转运站的工作,一个白班、一个夜班,每半月一轮换。“一般每周休一天,逢年过节也不休息。”赖建新说,他一般没有特殊情况不会轻易休假,因为节日时垃圾会更多。“台风天也多,从路面保洁开始一直到终端处理,我们全部环卫工人都要到岗,及时做好清理、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凭着多年的经验,赖建新仅听声音便可分辨出压缩机是否发生异常。有时垃圾压缩箱堵住了,他二话不说戴上手套便开始徒手疏通、清理被堵垃圾。

“这里每天可承载压缩量100吨,实际每日平均压缩的垃圾约30吨。”赖建新介绍,竹苑垃圾转运站面积约500平方米,内置两台垃圾压缩机,承载着竹苑一带的生活垃圾转运量,是东区范围较大的转运站。转运站周边有不少居民楼,为减少对市民的影响,除了保证垃圾日产日清,赖建新和同事每天都会做好清扫保洁、冲洗地面、杀虫灭蚊、除臭消毒等工作。多年来,该转运站未曾有群众反映异味扰民问题。

一直到晚上10点,处理完一轮又一轮的垃圾后,赖建新开始对转运站进行清洁消杀工作,并在检查确认设备无问题后,正式结束当日工作。

“被压进箱体并密封起来的垃圾,明天一早会有垃圾清运车过来,再运到垃圾综合处理基地。”赖建新指着一个绿色压缩箱说,清运车到站后,会通过操作台协助司机吊起箱体,将垃圾无缝对接转至清运车内,避免垃圾暴露在空气中散发异味,解决垃圾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

餐厨预处理车间班长罗建福:
徒手“掏”垃圾
将餐厨垃圾变废为宝

罗建福在餐厨预处理车间工作。见习生 盖刘宝 摄

早上5时起,全市的厨余垃圾收运车陆续抵达中山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这些收运车都是不间断地到来,一直到晚上7时左右。”早上8时,现年47岁的餐厨预处理车间班长罗建福开始统筹车间内的所有工作,调配人员任务、跟进设备保养、处理突发情况……

眼下虽已入秋,但对于罗建福来说,“高温模式”仍在持续。餐厨预处理车间闷热、气味难闻,然而,头戴黄色安全帽、身穿蓝色工作服的罗建福却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在几个车间来回穿梭,检查设备运行及人员到岗情况。不一会儿,他身着的工作服已被汗水浸透,额头的汗水也顺着脸颊往下流。“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环境,即使不戴口罩也可以忍受。”罗建福说。

2000年,罗建福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从老家四川来到中山,尝试过打工、自主创业,一晃便过了二十多年。2021年的一天,他在路边闲逛时看到环卫工人正在进行清洁卫生。“这份工作很有社会意义,我何不试试?”他于是投身环卫事业,两年多后成为了餐厨预处理车间班长。

餐厨垃圾持续进场,罗建福一直忙到中午11点半才下班。匆匆吃过午饭,来不及午休的他,12点半又开始上班,一直要忙到晚上8点。在炎热的夏天,车间温度最高达到六十多度,但他仍未曾想过放弃这份工作,始终坚守在岗位上。

谈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罗建福表示,餐厨垃圾在开始处理前,需要将混在其中的其他垃圾挑出,若未及时分类,则会出现设备存料的情况,导致机器故障。“目前大多设备存料的情况只能靠人力解决,我们要用手把卡住机器的垃圾掏出来,这是一般人都接受不了的。”他笑着说,从事这份工作后,不仅提升了自己垃圾分类的意识,还会积极提醒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当好垃圾分类“宣传员”。

“在我们的车间内,餐饮垃圾、厨余垃圾等有机固废会经过资源化处理,最终生产出沼气、电能、生物柴油等清洁能源和生物基新材料。”罗建福说,这份工作不仅有助于营造干净整洁、清爽亮丽的城市环境,还能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十分有意义。“每个城市都需要不怕脏、不怕累的环卫工人,未来我也将一直坚守岗位,为中山的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统筹】 记者 黄靖怡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陈彦  三审 陈慧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相关推荐
电影票免费送!中山+以爱之名,请你和妈妈一起看电影
2024-05-07
抢先看︱有“颜”更有“料”:国内“最美书店”9月首进中山!
2024-05-08
AI+LIFE HACKS丨The 107th Xiangshan Study Opens in ZS
原创 2024-05-07
可延迟上学!中山暴雨橙色+雷雨大风黄色预警生效
2024-05-08
2024年中山“侨村行”启动,将走访14个镇街20条侨村
原创 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