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融合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背景,实践为依托总结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创新课堂组织形态的多元多维全程学习评价。形成以专业课堂、企业课堂、网络课堂、个性化课堂四种课堂交融的教学布局,并构建起“全过程、多主体、多维度”学习评价系统。
多元评价形成多课堂育人新格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已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教育的质量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一并表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了高质量教育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打破唯分数、升学、文凭论的评价目的,构建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已经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探索,形成“四种课堂交融”的协同育人模式。全新模式对传统、单一的教学课堂模式提出了全新挑战,客观上必然引起第一课堂的延伸或拓展,形成多课堂育人的新格局。
以全新的育人模式和评价系统为依托,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还自主开发了集赞榜小程序、校企联合开发PBL项目任务评价标准及工单结合教学平台、建立学分替换机制,并由教师、企业、学生、赛事评委分别对学习表现、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全过程、多主体、多维度”的学习评价系统,打破唯分数论,多维评价学生助成长
构建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需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质量评价主要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核心的模式。多元化评价体系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学生的表现、态度、素养、技能等多个方面,并且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评价。
为此,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构建起“网络课堂+专业课堂”“个性化课堂+企业课堂”的评价方式。“网络课堂+专业课堂”分别由超星学习平台和集赞榜小程序进行评价。其中,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分别由超星学习平台自动记录、自动评分,课程团队针对PBL项目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从数字素养、工作价值、科学思维、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开发了PBL项目评价工单,综合评价基于PBL项目评价工单经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完成。同时,任课教师有权限在积赞榜小程序上,从勤学、苦练、创新、协助、踊跃五个方面给学生点赞,集赞榜中的总赞数占课程总评价的10%。
“个性化课堂+企业课堂”的评价。主要基于学分替换开展评价,评价主体除了专业教师,还引入企业、相关比赛的评委和团委。
“全过程、多主体、多维度”学习评价系统走出了一条“强化内涵”的发展道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学院正探索出一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
以评促学有效达成教学三维目标
“四融合课堂”协同育人模式的共同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这一总目标,四个课堂的任务各有侧重、相互协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各有担当,全面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该评价系统已应用到物联网专业群平台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专业课《工作室项目实战》、《深度学习及应用》、《VUE》、《PHP程序设计应用》等10门课程,师生自主开发的集赞榜小程序已经申请软著。近年来,物联网群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教师工作室的学生在各类智能服务机器人赛项中获得省一等奖6项,二等奖和银奖3项。学生申报的“智采果—丘陵地形智能果蔬采摘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获得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重点项目)立项,设计的“智能农业机器人”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和广东省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学生团队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全过程、多主体、多维度”的学习评价系统,也以评促教造就高水平教师团队。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课程教师团队获广东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一等奖1项、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开发的在线开放课被立项为省级在线培育课程并被选为超星学银在线示范教学包,课程案例被百度松果评为全国课程思政优秀奖。
“四融合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成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人才目标实现的全新路径和方法,既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机制的创新和重构,也是对学校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布局,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实现路径的重新诠释。通过广泛的实践推广,学院通过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和调整,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了明显效果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编辑 谭燮敏 二审 潘业灿 三审 江泽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