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远望,溪水环绕。距离工布江达县城不足10分钟车程的扎西哲蚌村,在平均海拔3600多米的西藏雪域高原中呈现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自然风光。
扎西哲蚌村。
“以前进村出村都是土路,一下雨,全是泥巴,拖拉机都进不来。现在水泥路修得巴巴实实的,舒服得很!”说起村里变化,扎西哲蚌村村主任普布次仁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
村民们期盼已久的心愿,随着中山援藏项目的建设得以实现,扎西哲蚌村综合环境全面“升级”,引来了众多游客,已成为当地热门的“打卡点”。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民生需求多种多样,民生援藏面对的却不只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
“我们希望用有限的资金,破解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民生难题。”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组长、西藏工布江达县委常务副书记何立说,工作组以百姓需求为“公式”,努力答好新时代的援藏“考题”。
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组长、西藏工布江达县委常务副书记何立。
2019年至今,中山援藏项目80%以上为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从“厕所革命”到乡村振兴示范村,从道路基数设施到医院综合体,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新疆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治疆方略, 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力求把每一个项目做到最好,充分发挥项目的带动示范作用,最大限度提升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好民心路
脏乱村变身“打卡点”
从林拉公路旁的小路向上爬坡,没多久,便进入扎西哲蚌村的主街。
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两侧,以白色为主色调的西藏风格围墙建于道路两旁,藏式民居沿着围墙依次向两侧排开,休闲步道沿着淙淙溪水环村铺设。
扎西哲蚌村。
过去,因为一条路,扎西哲蚌村被困扰多年。
扎西哲蚌是一个自然村,有14户居民,改造之前,村中围墙是用石块垒砌而成,大部分民居还是人畜混住,下面一层是牦牛,上面一层住人,藏香猪散养在村里。泥土路上,时常是满地的牛粪猪粪。村民巴桑卓玛说,过去一场雨过后,路上又脏又臭,不敢让小孩出门玩。
“2020年之前,路特别难走,骑摩托车的都很少。”当了12年的村主任的普布次仁说,过去的土路,一到雨天,泥泞不堪。村里运农药化肥时,拖拉机都上不来。进村出村,不过一公里多的路,难住了全村人。一连几年,大家盼望修路的呼声都很高。
扎西哲蚌村村主任普布次仁。
“这个村之前是工布江达镇最后一个没有硬底化道路的村。”何立告诉记者,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了解到村里的现状和群众诉求后,决定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把扎西哲蚌村作为援藏的重点扶持村,开展民生项目建设。工作组不仅修了路、围墙和排水沟,还依托环村小溪流,建设水景步道,打造景观亮点,带动村里的产业发展。目前,扎西哲蚌已建成乡村示范村。
“现在周末到村里玩的人,多得很。”普布次仁说,来村里“打卡”的人越来越多,他正计划借助这个机会,把村里的餐饮和民宿发展起来。
2019年至2022年,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共投入规划内援藏资金3300万元建设5个示范村。
正如扎西哲蚌村一样,一批群众意愿强烈、改造空间大的村落,随着援藏项目的建设发生了质的蜕变。
旱厕改水厕
从“厕所革命”到更好生活的开始
海拔3800米左右的工布江达县娘蒲乡古觉村,是当地的一个自然村,正在进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5月20日,22岁的藏族女孩次成拉姆家门外,挖掘机轰鸣作业,道路建设项目正在收尾。院子里,她和母亲笑盈盈站在门前,大方地介绍自家的新厕所。
工布江达县娘蒲乡古觉村,藏族女孩次成拉姆和家人站在家门口。
“旱厕”在当地由来已久,家家户户在房子二楼外墙悬架起木质结构的“旱厕”,下面是露天的粪池。夏天一到,免不了刺鼻的臭味和蚊蝇滋扰。
高海拔,缺水,缺资金…… “硬件”的不足让村民们被动地习惯了“旱厕”。同样,在洗澡这件事上亦是如此。
“旱厕”。
“以前要洗澡只能去县城,要赶56公里的路,来回100多公里。光是路费,差不多就要100元,洗澡的门票平均每人要20元。”古觉村党支部书记洛桑西珠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家五口去县城洗澡,来回要花费约200元。
古觉村党支部书记洛桑西珠。
在过去,因为种种不便和由来已久的习惯,村民一年洗一两次澡也属于常态。近些年,愿意改变习惯、修建“水厕”的村民越来越多,但因为成本较高,始终没人走出第一步。
调研过程中,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挨家挨户了解村民需求,在得知古觉村村民渴望进行“厕所革命”的意愿后,决定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重要内容来抓。在古觉村村民大会上,全村31户人一致对项目投了赞成票。
今年5月初,次成拉姆第一次在家里洗了澡。截至5月20日,90%的村民家里都建了“水厕”。所谓“水厕”,其实是约10平方米的现代洗手间,里面贴了瓷砖、挂了吊顶,厕所和冲凉房之间,装上了玻璃隔断门,屋顶还配备了一台太阳能热水器。
“水厕”。
从“厕所革命”开始,古觉村的项目一个接着一个。截至5月底,道路基础设施项目80%已完工,围墙和屋顶改造项目100%完工,古觉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已开始收尾。6月内,所有项目都将完成。
“路修好了,屋顶不漏水了。”洛桑西珠笑着说,援藏项目带来了大变化。
搬迁县医院
建计划投资总额最大的县级民生项目
远处群峰上挂着一抹抹雪白,流云浮动的天空一片湛蓝。5月19日上午的工布江达县城,天清气朗,正是高原施工的好时节。
在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工地上,塔吊徐徐转动,工人们忙着固定钢筋,一片繁忙景象。
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工地。
从现场设计图可以看到,整体项目中,综合医院与藏医院融入藏族建筑特色,白色与赭红色搭配,光谷与光塔遥相呼应。8层的综合医院包括急诊、门诊、重症医疗科及辅助科室。3层的藏医院包括藏药浴、藏医病房、藏医门诊、藏医文化展厅等内容。两个在建医院加上片区已有的妇儿医院,形成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在科学布局的同时传承传统藏医文化。该项目由同济设计集团(TJAD)建筑设计四院设计,获得2021年度TJAD第十七届建筑创作奖一等奖。
今年3月17日动工的县医院整体搬迁项目,是中山援藏“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民生项目,目前也是林芝市“十四五”规划内最大的县级民生项目。选定这一项目,关键落脚点在“民之所需”“民之所急”。
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效果图。
“现在县医院病床仅有40多张,迫切需要增加。” 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干部、工布江达县卫健委副主任陈喜炎说,现有医疗基础设施严重限制当地医疗事业的发展。
“工布江达县人口约3.28万人,面积1.3万平方公里,这么大的一个地方,要治病救人,医院整体水平要提高,怎么办?” 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副组长、工布江达县委副书记、工布江达县常务副县长张周伟说,中山援藏工作组进行了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群众支持医院建设的意愿是强烈的。
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副组长、工布江达县委副书记、工布江达县常务副县长张周伟。
工作组争取援藏规划内资金5000万元和中山市委、市政府规划外支持2000万元,结合县政府投资,共投入1.38亿元实施项目建设,优化县级公立医院整体布局,完善业务科室建设,突出亮点专科,推动医疗共同体更好发展,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打造一个舒适干净的就医环境。预计到2024年,全新的医院综合体将投入使用。
数说民生援藏:
1、2019-2020年,规划内投资6340万元,建设3个小康村、2个集镇基础设施、2个教学楼、7个产业配套项目,实现“十三五”对口支援的顺利收官。
2、2021-2022年,规划内投资6050万元,建设县医院医疗综合楼、娘蒲乡拉如村乡村振兴示范村、江达乡米吉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结巴村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3、在中山市委组织部支持100万元基础上,共投入180余万元建成县党员教育活动中心,被列入林芝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统筹工作经费335万元,支持当地实施建设县文史馆、档案数字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设施、打麦场盖顶和牲畜棚、购置政务服务中心办公设施和民间艺术团服装道具、解决植树造林和防汛抢险资金等中小微项目。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隋胜伟 通讯员 李振宇
◆图:记者 隋胜伟
◆编辑:周振捷
◆二审:蓝运良
◆三审:查九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