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老建筑,中山白石村让23座碉楼“开口”讲述英雄往事

2020-08-20 原创

“山水田园人所往,无奈国穷须思变,西学东渐催人奋,白石游子建碉楼。”在石岐以南18.3公里、三乡镇政府以西4公里的地方,白石村依山而建。这个面积只有16.3平方公里的小村落,现存碉楼23座,是三乡镇现存碉楼最多的地方。在“白石保卫战”中,珠江纵队也正是借助这些碉楼防守拖延时间,才让白石村民和财物得以顺利转移。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代变迁,这些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白石碉楼,多数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了当代青年学子寻找红色文化的历史宝地。

▍借助碉楼建筑 守护一方平安

沿着蜿蜒曲折的石板街走进白石村,几座碉楼映入眼帘,虽然外表斑驳,但碉楼的形态结构依然保存完好。村委刘伟豪,带领记者来到了白石碉楼群中最特殊的一座——白石村防御战指挥碉楼旧址,这座充满红色传奇色彩的碉楼,就是白石村村民口中“白石保卫战”中抗击日军的“英雄碉楼”。

1945年2月,活动在五桂山区的抗日游击队珠纵一支队,在周伯明和欧初的带领下,给予了盘踞在白石三溪、神湾两地的日伪军沉重打击。之后,部队于当月27日转移到白石村进行休整。由于接连遭受打击,日伪军恼羞成怒,在得知珠纵一支队驻扎于白石村后,立即出动步兵一个中队100多人、炮兵一个中队80人,并纠结伪军200余人,连夜向白石村进发。

翌日凌晨,第一支队哨兵发现日伪军后立即鸣枪报警。周伯明、欧初听到枪声后,冷静地分析了敌情,决定以班为战斗单位迅速组织防御。他们指挥战士们分别占领村内碉楼,并专门加强了村口碉楼的战斗力,扼守进村要道的入口,占据有利地形展开积极防御。另外,周伯明又派一个轻机枪班占领村南的山头,主力隐蔽在村南后边的荔枝园中迎击来犯之敌。

天刚亮,日伪军便在日军炮火和机枪的掩护下向白石村发起进攻。其中,日军在白石对面布置3门炮专打碉楼,但这种炮破坏力有限,除最前沿的炮楼被摧毁外,其他十多座较好的炮楼只是破了几个小窟窿而已。守村部队则利用碉楼作掩护,用3挺机枪和步枪坚守阵地,使日伪军无法进入村庄。

当天下午4时左右,日军打光了所有炮弹,加上大量人员伤亡、斗志锐减,伪军更是溃不成军。周伯明抓住世纪,立即部署反攻。日军不敌,夺路北逃。此役为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及附近地区赢得了四个多月的安宁。

▍活化碉楼文化 打造红色研学路线

 据《白石村民俗文化读本》记载,白石碉楼大多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金山客在异乡淘金的年代正值盗匪猖獗的乱世,为了防止土匪们的“明枪火”,金山客便回乡斥资在自家祖屋旁建造起高大坚固、易守难攻的碉楼。

“我们整个白石村,有大大小小的碉楼23座,是三乡现存碉楼最多的地方。”据刘伟豪介绍,白石村所辖包括10个自然村,原来基本都建有碉楼,一般至少有两座,村头一座、村尾一座。而作为白石村众多的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碉楼也成为了当地红色文化故事的载体,每到假期,这里都会吸引不少学生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我在这个碉楼旁边住了十余年了,每次到暑假寒假的时候,都能看到很多小朋友过来参观学习。”家住白石村防御战指挥碉楼旧址旁的曾辛怡告诉记者,每次节假日时期,她都能看见小朋友们背着画架子来这里写生画画,画的就是这座“英雄碉楼”,而对于她自己来说,能住在“英雄碉楼”旁,也让她对于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

据介绍,白石村还计划打造一条红色文化线路,将白石碉楼群和党建、民风民俗结合到一起,目前该线路已经在规划建设中。“我们也希望能够借助这样的机会,将我们本村的红色文化故事传承下来,让越来越多的人牢记革命历史。”白石村党委书记汤桂洲说。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见习记者 王蔚然  
◆图+3/记者 缪晓剑 
◆编辑:唐益 
◆二审:张鹏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最新评论

云淡风轻 (2020-08-20 22:52:30):
天天往白石跑,还真没注意有碉楼
相关推荐
可为直系亲属挂号和支付,市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推出医保“亲情付”
原创 2024-09-12
今天是第40个教师节,一起来看看这些老师的“绝活”
2024-09-10
定了!盒马中山首店9月26日开业
2024-09-10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中山特校举行教师节主题活动
原创 2024-09-10
向优秀教师献花!“村BA”广东省赛小组赛现温情一幕
2024-09-10